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希米亚是19世纪以来发生的艺术家生活方式运动及其精神信仰。20世纪以来,纽约以其巨大的现代都市魅力,取代巴黎成为20世纪中期以后波希米亚的新活动中心。波希米亚生活及其美学精神,在以纽约格林尼治村为代表的波希米亚空间得到新的存留与发展。在二战后两种文化遗产——美国的和先锋派的结合中,格林尼治村艺术家把百年波希米亚"让艺术改造生活"的核心理念作整体推进,使之成为最早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印象"便是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要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的基础上,以主体意识介入和把握的方式,通过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使艺术形象的创造带上普遍概括的意义。在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这种"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便突出地体现为一种"简炼"的风格。没有简炼,就没有后印象派的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炼"都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从色彩、线条和构图三方面来分析后印象派"简炼"手法。  相似文献   

3.
本次漫谈由袁佐主持,嘉宾分别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绘画系主任、艺术家约翰·沃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袁运生,艺术家马可鲁。几位艺术家从袁运生先生主持的"当代美术基础教育"课题开始聊起,谈到了艺术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关系。对当下艺术家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的诸多话题进行了对话。袁佐:很高兴今天下午在中间美术馆举办这样的漫谈沙龙活动。在座的都是很有绘画经验的艺术家们,我们今天的沙龙就绘画问题谈谈各自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情不仅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本文以普契尼的著名歌剧作品《艺术家的生涯》等为基点,借助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对普契尼歌剧作品中演绎的爱情进行赏析,阐释"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以来,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政治的变革带动艺术与文化的变化。在印象派出现以前艺术多是以古典写实、客观再现为主的,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家的西方古典画法到了19世纪确实步入发展的尽头。同时摄影技术出现,它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使传统的视觉观点和生活被打乱。  相似文献   

6.
阿特伍德创作了一系列以女艺术家为主人公的小说,其中《神谕女士》幻化了丁尼生的古典主义长诗《夏洛特姑娘》来隐喻女艺术家的悲剧。夏洛特的预言似乎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性都无法摆脱的夙命。事实上,女艺术家的悲剧除了来自外在的社会压力,更是一种内在的角色冲突。这是15因为女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她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艺术表现者与被表现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错乱,而艺术行为又迫使女性必须自我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部分。阿特伍德认为,破除"夏洛特预言"的关键是艺术行为本身,因为艺术行为是女艺术家主体与客体合一的体现。最终,女艺术家通过艺术的自我表达可实现自我的回归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主持语:A12T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力量的发展,发掘最具潜力的艺术新星,通过展览展示、跨界整合助力中国当代艺术新生力量的成长。在A12T,艺术品不是拯救世界拯救灵魂的超级英雄,它是与你一起生活的朋友、知己。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闪耀智慧,带来愉悦,让我们思考,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平等的时代,收藏艺术品不再是一种特权,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品味欣赏艺术品,因此A12T通过"艺术夜现场"、"艺术衍生"、"艺术公关"等跨界创新模式,深度开发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外延,将艺术引出象牙塔,带入现实领域,让艺术的魅力与想象力启发每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的真,而人们对真的理解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样"艺术之真"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穷毕生精力就是为了像镜子一样客观地模仿现实的外在形象。由于技术和人们对真理解不同,有些艺术家在模仿的同时更进一步,希望超越和战胜自然,他们的理想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艺术真实"。到了现当代,艺术家对真实的理解更趋多元化和本质化,有些艺术家试图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阐释自己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更多关注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由于不同时代和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差异,使他们作品中的艺术之真总是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0.
年逾八秩的老艺术家林凡先生近些年来总要我关注一个名字——言恭达,他与言恭达无一面之缘,而常赞叹:"言恭达的字真好!在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中堪与伦比者寥寥。"言恭达为当代草书大家,其艺术成就有两件事给人印象甚深:1987年全国"当代中青年《书苑撷英》评比",其作品以最高票数被评为全国37位优秀作者之一。2010年11月12日,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作为活动的主体项目,言恭达的书法展获得了极大成功,为活动增捺了亮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和艺术思想,对"长安画派"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提倡"平民主义"的艺术理想、"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向生活和传统学习的艺术法则,开创了长安画派的思想先河,由此打通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国家意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以往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的"小我"局限,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艺术家的"大我"情怀。其艺术实践对于中国画的现代创新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9月15日,朱哲琴"声觉"声音艺术展开幕,作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音乐艺术家,朱哲琴无论对自己的音乐还是身边的每一件事都有着极高的标准。"声觉"是朱哲琴的第一个声音艺术展,这既是她一直以来艺术体验累积后的展示,又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在这次与今日美术馆的合作中,朱哲琴也是再三思量最终决定为观众呈现一个"声音的建筑"。这一次,她做的不是音乐,而是声音和视觉艺术。作为一位跨音乐、设计、声音及视觉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朱哲琴创作并演绎的"新音乐"、曾为中国音乐在国际乐坛缔造了里程碑,此次她将声音为媒介在美术馆现场进行的艺术创作与互动也将对当代艺术与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消费过程中越发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而这种发展所带来的营销方式的改变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品牌的传播策略。宋庄文创产业集聚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其所代表的原创性、艺术家的聚集性、艺术品的多样性都是该园区品牌的核心要素。本文将从体验营销的视角,对宋庄文创产业集聚区的品牌传播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文创产业集聚区的营销模式和品牌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跨越20年的两场展览,却使用了《触觉·凹凸》同样一个名称,无疑隐含了一种时间性,同时,也是艺术家工作持续性的显现。李秀勤的雕塑是在"寻找(盲童)命运",以提问与建构的样式,建立自我与"当代"的关联,孕育并释放其作品力量的则是一些勘探本质,秉承的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底色。她的创作或可称得上是对"当代"的一种异质介入。她的艺术之路,也给"当代"本身的多元化存留了一个特殊样本。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10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消费生活"开始成为主导;一方面是"温饱生活"逐步淡出。伴随生活的变化,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也开始了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主张消费生活,享受消费生活,成中国人的现代生活宗教。而我们的消费生活宗教信仰,是由"信仰广告"来引领和确证的。信仰广告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人消费生活信仰的"历史导向"(华丽外衣)。中国人在现代消费生活里所以信仰广告,不仅与人类对传播的"本质信仰"相关,也与我们市场的"高度繁荣"和"过度竞争"有关。要想在丰富度和竞争度极高的市场中不迷失方向,信赖和信仰广告,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自然、虚静、逍遥三个主要特点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以"源"、"神"、"游"、"玄"四字从山水画的形成、理论、意境和笔墨诸方面,深入分析中国历代艺术家如何感悟庄子美学思想并将其完美融入创作中,最终创造出意境高远的无穷艺术化境。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是一部实验性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的"窗口"、"灯塔"、"莉莉"和"眼镜式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主题隐喻。"窗口"隐喻着作家用艺术的视角放大现实生活;"灯塔"影射着拉齐姆夫人试图表达的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目标的观点;画家"莉莉"代表着用以表达和感受心灵与情感的艺术形式;"眼镜式结构"宏观强化了时间只是生活的载体,现实生活具有永恒价值.这些小说元素隐喻着一个主题,即艺术地定格和感悟现实与情感,才是生活的永恒真谛,可以解读出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唯艺术、现实与情感三者相结合的完美生活观。  相似文献   

18.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  相似文献   

19.
论两种类型的历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熊猫有些象猫,但不是猫,而是熊的一种。历史剧取材于历史,但不是历史,而是艺术的一种。艺术反映生活,有它特殊的方式。了解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历史剧。艺术反映生活,并不象照镜子那样直接和简单。首先,社会生活反映到艺术家头脑中,转变为社会意识,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其中包括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与这种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体验。其次,艺术家在上述思想情感的指引下,对自己选择的题材进行加工,创造出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形象。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则体现在艺术形象之中。基于这样一种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或形象体系,与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客观文化的规模不断膨胀,力量越加雄厚,渐渐发展成一种人类难以控制与把握的力量,漠视人类的情感、压制人类的自由、打击人类的权利与尊严,造成了"生活悲剧"。在这种背景下,追索"生活悲剧"的根源,控析"生活悲剧"的实质,以及指出解决"生活悲剧"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生活立下正确的路标,便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