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8月11日至13日,由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市人民政府、赤峰学院主办,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九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赤峰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河北省、陕西省、江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25日,由赤峰市委、市政府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和赤峰学院承办的第六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我  相似文献   

3.
截至目前,国内外有关红山文化的研究专著已出版甚多,滥觞于赤峰本土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名副其实地成为赤峰地区最具代表性与招牌性的顶级文化类型,可以说"提起红山文化就是提起赤峰"。然而作为红山文化研究之"开山"、早在1938年即公之于世的日文版《赤峰红山后》考古报告,在漫长的时间里,竟迟迟没有出现中译本,不得不说是奇怪的事。我揣摩,国内专门研究红山文化的某些知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10日,由赤峰学院、赤峰市文化局主办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在赤峰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参加高峰论坛的国内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朝阳师专、朝阳市文化局、朝阳市文联  相似文献   

5.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赤峰学院主办,赤峰学院承办的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8月12日至15日在赤峰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11):F0002-F0002,F0003
由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赤峰学院承办的赤峰市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于8月12日在赤峰学院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7.
红山文化,1935年首先发观于赤峰红山后遗址。现知其主要分布区域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以及吉林西北部。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辽河流域,包括辽河及其上游的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教来河流域,是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六、七千年前这一流域的温带森林环境孕育了这一古老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的发掘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8.
前言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距今约6500—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在与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新石器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中国玉礼制系统由此形成。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时期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中心,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这里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新世纪如何加强红山文化的研究,如何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始终是专家学者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赤峰学院作为红山文化命名地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始终把研究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作为重点课题,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03年10月,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成立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入驻我院,与内蒙古第一工作队考古实物标本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研究。中心成立伊始,2004年7月成功举...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湾杨建芳古玉师生研究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承办的中国玉文化传统与文明社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赤峰市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10.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9):F0002-F000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湾杨建芳古玉师生研究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承办的中国玉文化传统与文明社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赤峰市宾馆举行。  相似文献   

11.
西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古文化中,红山文化是一支享有盛誉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从三十年代在长城以北发现红山文化遗存,五十年代命名以来,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新发现不断问世,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终因考古资料比较贫乏,学术界对它的重要意义一直未能给以充分认识和恰当评价。同时也由于文明起源理论研究长期处于的停滞不前状态束缚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因而造成把红山文化置诸中原诸文化之下的错觉。七十年代中叶以后,考古工作者在辽西的朝阳、阜新地区和内蒙古的赤峰及其邻近地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1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带领的红山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来我校考察红山文化研究情况。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赤峰市政府副市长梁淑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国祥,内蒙古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内蒙古文物局文保中心主任曹建恩,赤峰市文化局局长于凤先等陪同考察。  相似文献   

13.
由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主办,赤峰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承办的全区高校学报工作会议于2007年9月2—6日在赤峰学院隆重召开。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的负责人、来自全区各高校的学报羿同仁以及赤峰学院学报各版编委和编辑部全体编辑共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学人风采     
那木吉拉1954年生,蒙古族,内蒙占自治区库伦旗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蒙古族及北方民族神话,代表作有《蒙古神话比较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徐子峰1954年生,辽宁康平人,赤峰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史前史、文化人类学、红山文化研究。独立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拉木伦河流域红山文化经济形态的比较研究”,参与国际合作课题(赤峰学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合作项目)“红山文化与蒙古文化比较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有:《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相似文献   

15.
红山遗址群位于赤峰市城东北三公里的红山北麓。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家对赤峰红山后遗址的第一、二地点进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并出版了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赤峰,蒙古语称“乌兰哈达”,总人口460余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20多个民族和睦聚居的地区。全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有“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城市”之美称。赤峰,地处祖国北疆,三面群山竞秀,东汇淼淼辽水,山川形胜,地利通达,是贯通东北、华北和内蒙古腹地的险关要隘,自古有“塞外锁轮”之说。赤峰,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以下简称《赤峰红山后》)中译本,从选题策划、资料搜集、翻译注释,到排版校改、印刷装订,直至宣传发行,历时8年,其情形类似于"八年抗战"。由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教授撰写的一篇关涉红山文化的文章,因其"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阐述的逻辑性"被选为1988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全国近300万考生同时接触了"红山文化"这一名扬海内外的考古学名词。笔者曾躬逢其盛,并联想到儿时长辈讲述的一则奇闻轶事,一位通晓日语的赤峰人,在赤峰街一家小吃部购买油炸糕。  相似文献   

18.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于2005年3—4月,对位于三座店库区康家湾红山文化及相关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在这里发现了三处古文化遗址、一处墓地,采集到大量实物标本。根据调查,初步推断第Ⅰ号地点是红山文化墓地。该调查对探索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学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赤峰红山文化学会成立大会现在开幕了。 这次会议,是在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就的新形势下,为发掘、整理地方人文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振兴赤峰经济和文化事业而举行的一次盛会。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都是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关心、支持和直接从事红山诸文化研究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在此,我代表红山文化学会筹备组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在赤峰召开的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名为《小河沿文化陶器初步研究》的论文,后被收入《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会议后,笔者甚觉认识粗浅,于是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对小河沿文化及西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新石器晚期古文化的发掘报告、学术论文进行搜集并作了细致认真地阅读研究,对过去的认识有所匡正,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论简目前为止已被考古学界共识的小河沿文化类型有内蒙古翁牛特旗大南沟遗址(石棚山墓地和老鹤窝梁墓地)、内蒙古敖汉旗新惠镇的石羊石虎山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小河沿三道湾子、南台地、四棱山遗址、辽宁省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还有一些文化遗址诸如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元宝山四道井子遗址、辽宁锦州沙河北台山遗址和大荒地遗址、辽宁建平县鸟楚路遗址、辽宁朝阳八宝庙前地遗址等也被部分学者定为小河沿文化类型。2有的学者还把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看作是小河沿文化类型。3随着对小河沿文化及其新石器晚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有更多的文化遗址从红山文化晚期或后红山文化中剥离出来并被认定为小河沿文化类型。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小河沿文化类型亦会增添更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