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片字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文本翻译。本文从变译论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的一些变译手段,从而使字幕翻译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充分地翻译,而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翻译时必须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是字幕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字幕翻译的最显著特点。减译可分成四类,即缩译,略译,简化,删译。  相似文献   

3.
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充分地翻译,而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翻译时必须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是字幕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字幕翻译的最显著特点。减译可分成四类,即缩译,略译,简化,删译。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量海外影视作品被引入中国,对其字幕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化"策略,即翻译学中的"归化"策略,是进行海外剧目字幕翻译时的重要手段。美剧《纸牌屋》第一季的台词翻译,充分考虑了文化、修辞、具体情景、语法习惯和剧作特点因素,成功实现了"本土化"。但"可译性限度"也给"本土化"带来困扰,如何突破,美剧《纸牌屋》第一季翻译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可以带给我们思考,并以此展开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字幕是观众了解电影尤其译制片内容的重要渠道,因此字幕的翻译尤为重要。以电影《蓝精灵》为例,结合电影字幕本身的特点,重点分析字幕翻译由于不同语言文字结构、语义表述、文化等方面产生的障碍,探讨其可译性限度,对于克服翻译障碍、获得精彩字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日益增多的外国节目的引进,字幕翻译作为影视翻译的重要一部分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本文以美剧《欲望都市》及其网络译本为研究对象,归纳了Lomheim 在字幕翻译上的策略,从而引出对《欲望都市》字幕翻 译的具体运用策略,其中主要包括省略,压缩,扩张,归化,并且结合剧中实例对不同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影像文化飞速发展,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配以字幕的电影既能使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信息,又能满足观众欣赏原声的要求,因而广受青睐,同时也促进了对电影字幕翻译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分析《赤壁(上)》的字幕翻译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字幕中文化因素传递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迪士尼动画电影风靡全球,其高水平的字幕翻译在其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动画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会“改写”“改译”某些内容,来实现语言的教育意义和对儿童的正确引导作用。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出发,以《疯狂动 物城》的字幕翻译为析,对比大陆版本和台湾版本字幕译文,分析其字幕翻译背后的翻译目的和所运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10.
以译前分析为基础,对契诃夫的作品《胖子和瘦子》进行分析,对比多种译本,证明译前分析的必要性。译前分析可以使译者在翻译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为译者提供文本接受者、文本类型、篇章结构等文本内部和外部信息,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地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及话语分析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诗学、译学角度研究《神州集》 ,以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作理论支撑 ,初步探讨《神州集》译学观及其译学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深深影响了庞德《神州集》的翻译。在《神州集》中 ,庞德采取了异化翻译及“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用自由诗译诗 ,以意象、“语势”为尚 ,注重以“形象”、“创新”取“势”。在翻译中 ,模仿汉诗句法 ,打破英文句法 ,释放“语势” ;运用跨行等技巧 ,增强意象视觉性 ,释放“语势” ;创造新的节奏 ,建立新的联系 ,释放“语势”。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大量使用的成语使其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大了翻译的难度。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传达出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成为典籍英译的难题。在分析《红楼梦》中四字成语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文对比了杨译本和霍译本中成语的英译,探讨两家在成语英译策略上的倾向及译文中的文化流失现象,以期对典籍英译中成语的翻译策略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4.
自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涉及到了翻译者和创作者的身份重叠。自译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自译作品是译者创作生命的循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接受论,张爱玲在自译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产生了大量的变译现象,译文虽不完全忠实原文,但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要。  相似文献   

15.
“缩译”是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一种翻译策略,广泛见于各种体裁的翻译中,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的缩译本。本文则以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中文缩译本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来阐述了缩译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旅游咨讯,并且通过展现国家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来树立国家形象.通过字幕的翻译可以使更多观众冲破语言障碍获得影片传达的信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考察《远方的家》字幕英译,认为译者遵从了字幕翻译的特点,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通过恰当地应用字幕翻译的策略,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实现了多维度适应性转换.《远方的家》是符合整体适应选择度高的标准的译作.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职业活动中则应该遵循职业道德,译者自然应该受到译德的约束。梁实秋是我国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独立译为汉语的翻译家。他译德高尚,是译者的典范。该文首先论述道德、职业道德和译德问题,之后结合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从翻译动机、原作选择、翻译策略、对其他翻译主体的忠诚以及其他方面(如对待报酬的态度),论述这位翻译家的高尚译德,以期对译德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并对我国译者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词语、形式和附翻译应用层面上各具特色,每个译本的内部策略也都各成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清人张潮所著《幽梦影》的英文翻译实例为根据,分析林语堂对增译、漏译和改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林语堂如何在翻译中实践其翻译观,即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翻译史上,汉籍外译因其翻译的语境化、文化个性的保持和明确的目标读者而衍生出相应的翻译模式和策略。文章梳理这些模式与策略,并从符合时代特征的译作选择、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原作民族基本价值的传递、以读者为指归的调控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汉籍外译模式和策略对于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