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构建的后殖民主义权力话语下,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的归化、异化、杂合化的翻译策略的描写,指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平等对话,探讨了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语境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会对翻译过程造成影响。文章试探讨后殖民语境下文学翻译中对文本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全球化语境下要避免出现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4.
从翻译主体和客体权力关系的视角探讨了翻译政治如何影响严复对源材料的选择、对文体的选择,以及具体翻译中对文化内容的处理策略等。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翻译中所使用的杂合策略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弱势文化和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葛浩文英译《酒国》作为杂合译本的典型,使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手法.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揭示其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因此,翻译问题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民族志的撰写过程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过程,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这种翻译不只是文本翻译,而是一种涉及跨文化翻译的问题。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人类学翻译理论有了新的的出发点。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策略,并试图用后殖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主体的变迁和翻译对象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要求翻译学对许多根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在翻译功能方面,跨文化交流需要充分发挥翻译的作用,不能一味强调完全掌握对方语言。在译者身份方面,译者应扩大眼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在翻译研究方法方面,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揭示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从而促进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0.
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历经了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其研究范式由规定走向描述,理论视角由语言学转向文化继而转向社会学,研究范围也由语言文本扩大到文学、文化再延伸至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等社会因素,极大地深化了学界对翻译活动的理解。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和学术创新的需要,从事翻译规范研究的西方学者们回避前人研究领域,并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类似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热点轮换和术语滥觞的局面,妨碍了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反思。社会转向标志着翻译规范的研究范围走向最大化,因此必然是规范研究的终极转向。今后的翻译规范研究不必疲于转换研究视角,而是强调在社会这一最大载体里综合、系统地研究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国内对零翻译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考察零翻译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得出结论:尽管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理据,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零翻译中蕴藏着翻译霸权的因素,带有文化侵略的倾向,应该慎用零翻译,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媒体。最后,笔者建议对于零翻译应该采取中文为体,西文为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为先导,彻底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结构主义范式下语言和文化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理论预设,把翻译研究纳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中,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不对称性、差异性及译者的身份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翻译研究不可避免的几大问题。对阿帕杜莱的全球文化图景理论,阿萨德及雅克蒙德"翻译中文化不平等"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相对权力及强势文化的问题会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翻译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克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时代意识形态及文化传统所造成的权力话语通过内化为译者的“思维习惯”总是潜在地制约着译者的翻译。因此,在研究译者的翻译行为时要从其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习语翻译中对文化空缺的处理,提出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应该本着文化平等的态度,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尽量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对文化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16.
权力转向论本身存在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很多的例外、漏洞和很强的负面效应。本文从权力决定论、杂合论的困境、二元对立、权力差异与文化平等之间的悖论等方面着重反思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本间的语际转换,传统上的翻译被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枝。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学派的兴起,这种语言学的翻译观发生了巨大改变。翻译被看作是对原文的改写,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采用描写的方法,关注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各种权力关系。通过描述、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文章试图从翻译主体的转换、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采用这三个方面来揭示翻译的政治——影响翻译的各种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意象的归化英译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汉语文化意象在归化英译中的丢失与歪曲着手,结合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韦努蒂(Venuti)、阿萨德(Asad)等人关于翻译与权力的关系的论述,分析指出相对于英语文化的归化是对强势文化的妥协;汉英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翻译的本质是服务于权力。并倡导异化翻译,尽可能保留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20.
根茨勒与铁木志科于2002年出版了由二人编辑并撰写序言的翻译研究论文集《翻译与权力》。它试图宣告翻译学界"权力转向"时代的到来。作者研读此书后深有感触,对当下研究中翻译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作了一些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