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或喜爱或同情或厌恶或恐惧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实例从动物词汇的文化背景及其产生的基础、动物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来分析、比较汉、英文化的异同,并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动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所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但由于英汉两民族地理环境、文化和审美观念等的不同,分别赋予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相似、联想意义不同和联想意义空缺三个方面,以期丰富人们对英汉语言文化的了解,促进两种语言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动物以其特定的功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历史、地理、文化、习俗与宗教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赋予了动物词汇不同的引申含义。本文分析了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运用中的差异,从而展示出具有文化特色的英汉动物词汇,以期帮助人们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理解障碍。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映射了深远的文化内涵,而不同的语言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于是从语言词汇的差异对比中能够得出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人们关系密切,因此它们在语言中凸显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动物词汇为对象,通过大量例证对中英文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5.
动物与人类社会关系紧密。动物词汇是最早进入人类词汇系统的词类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具有了文化色彩,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间的巨大差异。论文通过对英汉动物词汇进行对比研究,从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两个宏观层面讨论动物词汇之间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关系,指出对动物词汇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不同文化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认知,有助于避免不同文化间差异所引发的交际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每种语言都为本民族提供了一套阐释范畴,并按照不同的认知图景使人们的情感体验概念化。这些认知图景又与特定语言的词汇范畴联系在一起,因而赋予了特定文化的价值、态度和意义。波兰语义学派的自然语义元语言(NSM)理论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情感概念及其意义。通过梳理前人的有关论述,以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为框架,以普遍性语义基元为释义单位,探讨了NSM理论的化简释义方法及其对情感词汇的语义解释力,展示了应用NSM这一用途广泛的释义工具来准确地表征情感概念的意义。普遍的人类概念是构成人类理解情感概念的基石。基于60多个人类普遍概念的NSM研究方法,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的人类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7.
英汉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比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各民族语言中皆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都是如此。本文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动物词汇的语义加以比较,以期找出两者的文化异同,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奥运吉祥物多选取动物为造型,以动物作为人类情感表达和传递的高级使者。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象征层面,动物与人类社会都密切相关,被人类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本文拟探讨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并研究汉英动物词语的翻译策略,旨在揭示动物在人类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词汇最能充分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民族群体都会得到一种独特的带有民族文化特点的,陶冶性情的附加意义色彩。所以,从语言的各个层次来说,最活跃、最易变的部分就是词汇。俄罗斯民族对于动物具有特殊的感情,因而在认识动物的时候也就赋予其特殊的意义。现在,就简单了解一下动物词汇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和动物尚未彻底分离,遍及自然界的动物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思想观念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一个语言符号对于不同的民族可能引起…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动物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还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动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物质和情感联系。但  相似文献   

11.
隐喻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普遍的隐喻,人类会用熟悉的动物的特性来更好地认知人的特性,"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人的外貌像动物、人的行为像动物、人的声音像动物、人的性格像动物、人的情感像动物。  相似文献   

12.
在俄语中,表情、情感、评价三个概念密不可分,他们经常叠加在一个词的语义中,有时表情成分在词义中占优势,有时情感、评价成分在词义中占优势。俄罗斯语言学家把语义中包含这三个成分的俄语词汇称为"情感-表情词汇"。俄语中情感-表情词汇数目众多。它们是人们表达感情、进行评价及事物的态度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情感-表情词汇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沈石溪关于狼形象的塑造,在当代动物小说创作中占据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既展示了狼在大自然中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找到了狼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契合点。作品通过对动物的生存法则、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动物之间的情感描写,对狼形象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状况的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有两个目标。第一部分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和理解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整体性框架,用以讨论有关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各种论证,重点论述了作为沟通交流中的开放性的自主(自由意志)的观念,以及人类与其他很多动物之间通过"同情"这一基础性的心理机能所推动的情感的反馈。第二部分将追溯并分析道德视角下动物地位的发展,以及从整个中世纪欧洲人类中心的宗教观下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到启蒙时期乃至现代各种非人类中心的关于动物的态度。本文也将讨论生态女性主义对于各种形式的"支配"和"歧视"(例如种族主义、性别主义、阶级优越论和物种歧视)剖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这些"支配"和歧视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强化作用,因为它们在思想意识上都建立在同样的"支配逻辑"的基础之上。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群体(例如黑奴、妇女、工人以及动物)各自获得解放的程度,以及在整体性框架下对近代欧洲有关动物福利和权利保护的立法的解释。这一框架给予了同情和情感的开放性在沟通和道德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动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6.
水族双歌作为水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演唱、传承的歌谣,蕴含着浓厚的生态伦理观念.一是意识到破坏自然环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肯定栽种树木、防止水土流失的行为;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主张关爱动物,认为动物具有思想和情感,人应该与动物和谐共处;对于束缚动物自由、虐待动物的行为予以谴责.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当下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汉英语言中“殊途同归”和“似是而非”现象陈小慰语言在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而语言中的词汇则是人类语言与现实生活经验之间最紧密的纽带。人们要把生活中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必须寻找合适的词汇。然而,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处的客观世界的相同与不同及其所导...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中都有着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反映了英汉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遗产的丰富,其形成本质上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人类的认知机制决定了动物暗喻联想特征与暗喻产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上对爱有各种不同理解,根源是人们未将爱与欲、爱与恩、爱与喜、爱与美等概念作细致的区分,而且讨论的爱之对象及爱之方法各不相同。从符号现象学角度看,爱是表示“肯定他者在”的情感模态,与欲、恩、喜等基础情感乃至美的概念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爱还可以与其他单纯情感组合成各种复合情感,包括恩爱、喜爱、同情、爱欲、敬畏等。爱建立了自我与他者的连接,被赋予了天然的正义性,与爱组合的各种情感也因此被赋予正义性。通过教会人们“爱什么”和“如何爱”,可以引导人类行为、培养公民人格和价值观、完成人类合作。只有明确了爱的原理,才能找到一个人类情感的基点,人工智能才可能以此为起点完成对人类情感的模拟。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中由于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缘故,存在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不同的动物词可产生相同或相反的喻义,有时同一种动物也有不同的喻义。通过对动物词汇的比较,笔者认为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人们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化,帮助他们从微观层面理解英汉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