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言》中道家思想的形成与扬雄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师学渊源密不可分。归纳起来 ,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尚玄崇道和因循革化。这些道家思想的存在并不和扬雄推崇儒家学说的主旨相矛盾 ,而恰恰正是为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的处世哲学,一些史学家认为老子崇尚权术,这是不无道理的。《老子》书中讲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且也突出地概括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剖析老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对于认识老子的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4.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经济上的体现亦为"无为","无为"才能使经济活动合乎"道"。司马迁作为道家经济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道家经济思想发扬光大,其中体现的关于发展经济思想及善因论理论,体现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道家渊源以及司马迁对道家经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劭的《人物志》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人物志》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流,对道家思想则采取了援道入儒的方法,为此后的玄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针对当时名实不符的情况,刘劭在《人物志》中引入名家思想,具体而详尽地厘定了名实问题,并借助法家思想使《人物志》得以升华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水"喻善,并从"道"与"德"的关系阐述水的品格,进而论述圣人的德性,体现了老 子的处世哲学。本文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处世哲学的根本主旨。  相似文献   

8.
扬雄晚年致力于"纯儒学"的建构,仿《论语》作《法言》,将他的基本思想都凝结在《法言》一书中。《法言》在扬雄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尚智"理论,其中蕴含的理性主义精神是其思想的最大价值所在。这种理性精神突出体现在其经学观、圣人观、人性观、政治观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庄子》的《齐物论》到《天下》 ,再到《天道》的主要段落中 ,可以看出庄子内圣外王之道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出发点 ,并汲取儒家的仁义说与人伦观 ,以及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部分思想 ,最后又以道家的因顺自然为归宿。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庄子有关道术之全体大用思想的完整体现 ,因而可以看做是他晚年的思想定论  相似文献   

10.
《黄帝四经》是成书于战国早中期之际的道家作品,其哲学思想集中于道论:道兼具本原和主宰双重内涵,与所生之物在形、质方面根本不同;它宰制自然和人类,是统治者经营天下的基本原则。《黄帝四经》的理论源头是老子学说,其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在道论、天地自然和道治天下等方面,也表现在对法家、阴阳家等的批判吸取,它在道治的前提下引入法治,以阴阳学说解答自然和人事,解释刑德生杀。《黄帝四经》以道为本,融合法家、阴阳家等的理论构思,奠定了黄老学的哲学框架。其后,稷下道家,《冠子》等无不是沿着这一思路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不仅具有深邃的哲理,而且拥有丰富的美学意味。在这点上李泽厚干脆说"道家哲学即美学"。其突出特点在于将审美与自然、自由统一了起来。这一以"道"为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本身,充满着美的生动气韵。道家的自然、通达、冷峻、奇特、纯真、舒畅、快活之美,无不以极为震撼的方式感染着远在"东瀛"的近代文学家"松尾芭蕉"的心,并使他要以"三更月下无何入。"《曝野纪行》"随顺造化,以四时为友。"《笈之小文》的决心,用行动携带自己的生命化作自然、天籁、尘埃、空灵,与道同一。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许多士人致力于注解《庄》《骚》,从学术史来看,是明清之际学术界讲究考经证史,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体现;从思想内涵来看,意在借屈原以抒泄内心之隐忧并从庄生之术中寻求自我解脱之道;从他们的处世哲学上来看,他们多数选择了在庄屈思想行为间的折中,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精神在行为方式上的一种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中已出现了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墨诸家的综合性思潮,即黄老学。《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一方面表明道家学说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面向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道家思维水平高,有能力融合诸家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为而不争”的处世哲学杜会《老子》五千言结语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叶,目睹诸侯争霸、国家昏乱、人民疾苦,因而著书立说,以言其志。由此视之,作者如此终结其书,是有特殊用意的,正说明“为而不争”是老子处世哲学的核心内容。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5.
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是依照《论语》的形式,"作"是借《论语》阐发自己的思想,与汉代经师"我注经传"方式不同,他采取"经传注我"方式,对《论语》的阐释通过"变其文"、"解其义"、"拟其旨"达成。在这种解经方式下,《法言》所要标举的是立法、明志、申道,即:以孔子之法为准绳,以颜子之乐明其志,以君子之道申其义。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兼融各家的哲学巨著,内容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本文对《淮南子》的“道”论、宇宙观、“无为”观、社会历史观、祸福观及生命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纵观苏辙一生,以儒为宗,兼融释老,晚年作《老子解》,道家思想对其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苏辙与道教的因缘、人生观、政治观、修炼道术等四个方面。苏辙其人生于崇道重镇蜀地,且天性近道,仕宦生涯中以不为外物所役、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作为人生观。在政治上,苏辙将道家思想视作儒家思想的补充,认为其同样有治世之功用。在实践上,苏辙修行道教内丹术以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中蕴含有丰富的法治思想,从总体上来讲这是一种道法思想;它是把法家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而成的产物,主要体现在法与道,与势、术、时以及礼义的关系;这种集先秦百家之长的道法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和”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和”思想发微郝明朝崇尚中正和谐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即成为一种风尚.它不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亦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思想内含。但儒家的中和理论—一中庸之道为人所共识,《老子》的“中””和”思想却很...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以“元气”为核心,通过构成论层面上的“元气行道,以生万物”与修养论层面上的“抱元气于自然”两个维度来构建自然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思想。《太平经》中的“自然”具有原则义与实体义两重含义,“自然”的实体义是对原始道家个体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道家哲学与汉代元气学说、儒家名教思想沟通融合的结果。同时,《太平经》在构建自然观念时,也出现了“自然”与“道”在逻辑关系上模糊不清的问题,这既是其思想内容杂糅的表现,亦是其思想本身所具有张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