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宝亮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71-74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勰的"比兴"观的基本内涵的理解颇多歧异,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法,而有人认为"比兴"是一种诗体.两种观点各执一端,但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都是站在诗人创作的外部来看"比兴",因而都有偏颇.本文认为,只有从诗人创作的内部即从诗人创作活动的生命体验的角度来看比兴,才能真正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在<文心雕龙*比兴>篇里,刘勰正是从诗人创作的过程中来论述比兴的.这个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就是"触物圆览--讽兼比兴--拟容取心".也就是说首先要有独特的生命体验,然后才能讽兼比兴,最终达到拟容取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生良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
文章认为:<离骚>不但发展了比,而且发展了兴,创造性地将比兴融为一体,共同推向了象征的高度,成为比兴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象征艺术;<离骚>的比兴象征,按其不同的对象和层面,可以分为单个事物、典型情节和通篇比兴三个系列,也就是说<离骚>中包含着三个层次和形态的比兴象征,从而构成宏伟完整的比兴象征体系.这是屈原对我国诗歌比兴艺术的极大丰富、发展和创新,并且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后难企及的高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独领风骚、笼盖古今的伟大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毛宣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5-101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李瑞卿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52-55
刘勰《乐府》强调乐府声辞合一 ,强调乐府观风教化的传统功能 ;同时刘勰将乐府纳入《诗经》体系 ,不过 ,他对同处于《诗经》体系的徒诗和乐府各有界定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6.
岑亚霞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44-46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创作必须蕴含创作主体的性情和心灵,作品在外部风貌上要达到"文"与"质"的统一,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文"与"情"的统一和"文"与"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薛胜男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1):99-102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黄巧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
刘勰生活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齐梁时代,因此他的文论思想深受三教的影响,而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影响最甚。以《文心雕龙.序志》篇为切入点,可从人生志向、创作动机及论文方法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以及刘勰对儒家经典文学化的创造性阐发。 相似文献
9.
郭令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关于《离骚》中的宓妃,旧说一般以为是宓羲氏之女,清屈复和近代游国恩先生认为应该是宓羲氏之妃,由于只是提出一些观点,未能进一步考证论述,所以在学术界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从《离骚》作品和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及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来看,屈、游二氏的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又由于宓妃这一问题的解决,长期纠缠不清的《离骚》中求女的比兴内涵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求女即诗人寻找志同道合,实现美政的贤人。 相似文献
10.
郑军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论《诗经》比兴手法的文章很多,但多从修辞角度着眼。本文试从中国古代人的隐喻思维系统的深层入手,并结合当时语言文字等条件的制约性,对《诗经》比兴的广泛运用,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文心雕龙·比兴》11处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最多的一篇。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小雅三部分,涉及《召南·雀巢》、《大雅·既醉》、《卫风·淇奥》、《大雅·板》等10个篇目,大致分为引用全句、隐括、引证、借字四种类型。一方面,这是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略论《易经》的比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胜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61-63
《易经》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卜筮之书,同时又是一部准文学作品。从文学角度考察,全书多用比兴写成。它体现出原始比兴艺术的基本特征:用符号系统和语言文字共同创造比象和兴象,其比义和兴义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比兴艺术功利性很强,但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易经》的比兴实为中国诗歌艺术中比兴手法的滥觞。 相似文献
13.
14.
葛光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69-72
由于忽视《诠赋》篇文脉,以及《比兴》篇所举之18例证,学界多未能挖掘出刘勰关于《诗经》赋比兴论述的真正内涵。刘勰关于《诗经》之赋的理论阐释,其内涵就是通过大量罗列文辞去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然而刘勰并未明确《诗经》之赋的概念的外延,因此他对《诗经》之赋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刘勰所说“兴”实为“比”,他认为《诗经》之比就是明喻和暗喻,是符合《诗经》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18-21
比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源于原始先民的缘象比附的原始思维。比兴修辞是原始思维形式在文学上的残存物,是中国古人诗性智慧的结晶。另外,在比兴的阐释史上,有一种共同的以美刺解释比兴的偏向,即大多赋予比兴以美刺的政治功用。以美刺释比兴的阐释模式也是原始法术思维模式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唯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相似文献
17.
杨青芝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3):47-49
从农业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经》中广泛使用的比兴手法,首先结合周代典型的农业文化背景来分析比兴手法运用的心理动因和思维特点,然后从索物以比和触物以兴两方面来说明《诗经》中比兴所撷取的物象与农耕采猎生活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艺术形式的农耕特征,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涂光社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41-45
古人做诗重视比兴,相关的言说与儒家《诗》学一脉相承。比兴有表现手法和美刺两重意义,虽然自汉代起就屡有诠解,但古代唯独《文心雕龙.比兴》堪称成篇的专论,其"显隐"、"附理"、"起情"以及"拟容取心"之说涵盖了"比兴"的渊源、意义、思维特征和艺术传达特点,尤其是以"物"为中介进行间接性艺术传达的功效与意义,对传统诗学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晓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78-79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内容涉及文章学、写作学、古典美学、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我国古代修辞学的传世之作,它的修辞理论,尤其是修辞的原则对中国传统的修辞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具体内容,来探究刘勰运用修辞的一般性原则,以便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20.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