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在文化价值取向、社会准则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引发出现阶段我国英语学习者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同时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地区间的交往频繁,每个民族与个体都会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语言学习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变化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3.
叶嘉莹虽为海外学者,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早年生活、生长在汉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是其获得、认同这一身份的基础,汉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则整合了她的汉文化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从而构筑成常识中的中国身份。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与自觉使她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随着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正融入国际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身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作为职业名称的"教师",其涵义很难界定,所以,教师身份认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下阳光文化的出现,对教师身份认同,尤其是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新的思考。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是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环境的集中展示。基于阳光文化的教师身份认同对已有的教师的职业身份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新的理解。依据阳光文化的内涵,教师身份认同由三部分构成: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认知形成过程以及日常人际互动的角度分析外来移民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探讨制度、文化以及日常体验在人们认知周遭世界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与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外来移民的身份认同既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独有的"籍贯"和"不忘本"文化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又与个体日常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当认知验证的不同过程、他者的承认(recognition)、日常经验的确证(corroboration)以及过去知识的共鸣,三者之间产生冲突时,人们有选择性地根据当下的情境调整他们的身份认同。"情景性身份认同"(situational identification)这个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制度性约束、文化以及微观互动过程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面临挑战,以英语文化为主的全球化得以加速扩张,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民族与主权思想的呼声渐涨,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身份教育也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行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发生整体危机,但认知和行为明显脱节,给身份的稳定性带来较大不安因素。  相似文献   

8.
姓名是每个人身份或认同的集中体现。了解和调查大学生获取和使用英语名字的心理取向,深入探索当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以及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对培养大学生文化反思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自我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构建校本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问题备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基于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对上海理工大学37名大学英语教师、10名教学职能部门负责人和702名非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学生,就英语学习目标、学生身份认同、课程需求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英语学习目标需求和身份认同呈现明显多元;2)学生身份认同多元与其对学校设定不同教学目标的愿望等呈显著相关;3)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取向多元。基于需求分析结果,研究构建了适应理工特点、对接学校培养理念的普通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校本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多元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11.
积极健康的同类文化意识 ,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班级群体的基础。同类文化意识价值的取向 ,是形成同类文化意识的关键。而同类文化意识的形成 ,首先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所谓的文化认同就是在高等学校的文化背景中 ,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文化的认可并与之同化的过程。它既是大学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一过程的手段 ,也是班级群体形成凝聚力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在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中 ,使个体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与高等学校的文化价值的取向趋于一致 ,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价值理想、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规范以及文化价值目标 ,从而…  相似文献   

12.
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新手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文化过程,是新手教师原有的文化特征与新的文化情境不断碰撞、抉择、融合、重构的过程。从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视野出发,以文化为核心,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30位高校新手教师的深度访谈、观察及实物分析进行三级编码,建构影响因素模型,剖析影响高校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揭示文化与高校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双向互动关系,以期为探求真正促进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的有效重构路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之中追求一种精英和全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由于跨文化交际、体制化的生存焦虑等种种原因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使其在传统上所担负的价值传承与建构的使命大打折扣,也使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对能力和批判能力。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人的民族认同与其反美主义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美国的对立成为他们认同自身的主要方式。由此很多学者提出,缺乏民族身份是加拿大人反美的主要原因,反美使他们获得了民族认同。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第一,加拿大反美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二,同其他民族对比是确立民族身份的主要方式;第三,加拿大人对本民族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个体思想形成规律与特点的独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即通过对个体思想形成规律的前提把握,加强思想导引、理念重塑、价值陶铸,继而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愿景.在此过程中,对个体文化认同与个体思想形成关系的认识愈显必要.实际上,个体思想形成的过程即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亦是通过文化认同而内隐生成的过程.个体对于“非对象化的文化”的内隐认同中,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不自觉地进行了文化认同.在此,内隐认同是以个体未曾意识觉知到的方式发生的.也就是说,个体思想的文化认同与内隐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内隐认同是“过程”,而文化认同是“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惟有明乎此,才能更好地加强陶化与模铸工作之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历史流变情形源自人类共有的教师生成逻辑、中国独特的教师自我证成逻辑和基于西方现代性的教师物以事成逻辑。人类共有的教师生成逻辑乃人类进化和知识进化使然。中国独特的教师自我证成逻辑为我国教师身份认同历史流变带来伦理、政治两种价值本位倾向和入仕参政、观听议政、隐遁避政三种生活处世态度。基于西方现代性的教师物以事成逻辑则为我国教师身份认同历史流变带来教育普世制度化、教师职业技术化两种趋向和教师来源受训化、身份受控化、价值取向受俗化三种变化。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要否具有并维系兼济天下的普世情怀,要切实理解并解决由这一核心问题带来的教师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和中国诗人李商隐 ,虽然所处的时空、文化背景相去甚远 ,他们的作品引起的阅读效果和接受效果却很相似。本文通过平行比较 ,寻找深层原因 :他们个体敏感的心灵和人格结构相似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和取向相似 ;并且 ,写作目的和写作方式相似 ,这使他们的创作形成相似的美学风貌 ,并客观上成为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转型的前兆  相似文献   

18.
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研究中的热点议题。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有逐步"偏离文化"的趋势,因此对文化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来源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背景,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依附于其所处的"教育文化生态",教师专业发展处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是整体性发展与文化双向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个体始终存在身份建构的需求,而作为信息鄙视链基础的认同序列则在现代性指引下生产。通过身份建构需求和认同序列,个体与信息鄙视链相互连接。个体通过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运作,能够从认同序列中主动或被动获得某一身份。在此过程中,通过现代性的内化,个体帮助信息鄙视链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目前也存在部分具有后现代特质的信息鄙视链,但后现代性仍然难以支撑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其也被现代性所吞噬,成为信息鄙视链生产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