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证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揭示夏人源自北狄部族,夏文化应到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中去寻找,本文并以考古文化遗址中的原始宗教遗迹为线索,认为二里头文化是苗蛮部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齐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厄德里齐在表述当代印第安人回归部族传统的强烈愿望的同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回归传统的失败及向白人文化的妥协,再现了《道斯法案》下保留区内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处境,也揭示出了印第安部族的未来生存之路,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守本部族的传统,维护本族裔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彝族女作家由于空间的移动呈现出一种文化多样的身份,从中体现出一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势,并在情感上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着深度认同。她们的创作主要在文化身份的耦合和再生、对边缘群体的观照以及文化空间的转移三方面进行实践,每个部分都逐步反映其生成的原因和潜在困境。彝族女作家在继承原有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基础上,将其在流动经验中的边缘观照融合在创作中,并以文化空间的转移为新的探索,从而寻求新的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非洲的部族与部族主义部族的英文为“Tribe”,法文为“Tribu”,我国过去一般都译为部落。它是非洲国家独立前社会组织的重要单位。部族以相近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相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方言。共同的宗教和习俗以及相对集中的权力体系。在非洲人民反对殖...  相似文献   

5.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部落在今宝鸡地区相聚且交错发展,成为泾水南、北的大部族.黄帝部族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帝部族徙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族.他们在夏商周时又在宝鸡地区形成大国或小国,使炎黄文化故地大放三代文化异彩,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渊源和发展地之一,故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渭水流域的宝鸡地区.  相似文献   

6.
龙凤同源考     
考古中玉龙和玉凤共出的现象,以红山文化为最早。对于探求五帝时代各原始部族问的关系而言,这种现象当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崇拜龙的原始部族与崇拜凤的原始部族曾生活于共同的地域空间,二者曾经结成过婚姻联盟。龙凤文化经过几千年的衍变,沉淀于今人的意识中则表现为龙指男性,风指女性,龙凤结合成为典型的异性恋象征。实际上,这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于上古龙部族与凤部族间联姻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该文力图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党项部族内迁的特点和影响,并第一次提出“自由内迁”在党项部族内迁中占据重要地位。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对党项部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内迁壮大了党项人中世家大族力量,为尔后党项崛起、西夏立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在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同时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冲突,这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维护和巩固各自的"文化身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印第安诗歌经历了一个主流文学排斥、歧视、忽视、接纳、支持的漫长历史过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种人权力运动"和"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影响和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多位印第安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乔伊·哈娇便是其中一位。在其诗歌创作中,哈娇拒绝主流文化的同化,在书写中回归印第安传统,融合印第安文化中独有的"说故事"和"灵视"等印第安传统和宇宙观,在部族文化的同时,重新追求部族及个人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夏部族河宗氏后裔的南徙与河伯、冰夷神话的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上游及黄河河套一带,是早期夏人繁衍之地,有名的河宗氏部族即生活于此。河宗氏部族的后裔沿黄河南徙,其中一支跋涉至渭水下游及黄河河曲一带,号称“河伯无夷”。这一地域本是川神冰夷( 无夷) 崇拜者的故居之地,也是川神冰夷( 无夷) 神话产生和流传地。“河伯无夷”作为符号形式,既体现着河宗氏后裔与川神崇拜者的融合,又意味着河神与川神的融合。它是含容着不同文化内涵的两组符号的重组。  相似文献   

11.
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究了中和二观念的历史渊源。认为,中由射箭中的认识派生,应为狩猎经济见长的部族观念,它是夷殷所形成。和,来源于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阴阳调和,它是姬周这个农业部落的观念。中和:观念的结合,首于周人克商而后的殷周之间的融合,是落后的周族向先进的商族学习的结果,形成了执中以致和的政治原则。以后,现身于殷裔的孔子,在文化倾向上的从周,又将以执人已之中的仁与以和为贵的礼相统一,促进了殷周二族的文化融合,推动了中和间中庸的发展。中庸作为道的形成,是儒道互补的产物,把中和为特点的中庸加以哲学化,借助于老子道家的执一思想,终于使之形成为不变之道。  相似文献   

12.
历代论及春秋华夷关系,都是将楚、吴、越与夷、戎、蛮、狄部族相提并论。本文突破了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分别探讨夷狄部族和楚、吴、越等夷狄诸侯与华夏诸侯的关系,认为夷狄部族与华夏是在文化对抗和对话中达到交融、同化或并存,夷狄诸侯和诸夏则在指向相同目标的斗争和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同化。华夏族最终形成于春秋末年,主要标志是夷狄诸侯与诸夏实现了同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萌芽于炎黄部族的冲突与融合;团结统一继承发展了中华大一统思想;爱好和平继承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协和万邦原则;勤劳勇敢源于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自强不息精神源于上古时代华夏先民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华裔和非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比较华裔和非裔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华裔和非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强调在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中,要首先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汲取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加以借鉴和互补,这样才能建立处于白人主流文化社会的少数民族明确、自信的文化身份,不会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第四,部族的统帅机关辽代的部族在作为行政单位的同时,又是军事单位。其最高统帅机关是北枢密院。具体事务属于北、南两宰相府分掌。这无疑是军民两政不分的部族制度。在两宰相府之下,各个地区分别有统帅机关。各个小部族在军事上属于其统辖。因各部族的牧地被限定,进而出现了卫戍于同一地区的若干部族合而为一个集团的情况。所谓各地区分别设有的统帅机关,当然会掌握着这类集团的军令和政令。进一步讲,辽制中部族牧地被限定,就是为了有利于行政和军事上的方便。在《兵卫志中》众部族军条中载有: 众部族分隶南北府,守卫四边,各有…  相似文献   

17.
表现非白人移民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是诸多非白人移民文学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通过探讨造成这种文化认同困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表明具有不同族裔身份的人在多元文化景观中应该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族裔文化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通常把“古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时代,即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二是考古时代和传说时代,即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中国从黄帝、炎帝到舜禹时期,是我国几个古老的部族大融合时期,有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三苗部族、少皞部族、百越部族、西戎部族和北狄部族等。这一时期这些古老的部族逐步趋向统一和融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逐渐地向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联盟转变,并且开始了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进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加剧,贫富差别也产生了,阶级初见端(日兒),国家雏形也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张玮 《东方论坛》2014,(1):116-119
流散文学中,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是重要的表现内容,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时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异族婚恋是《同名人》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印度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进行自我身份探索的途径,也是身份认同的中介及桥梁。  相似文献   

20.
个体种族文化身份、社群文化身份、民族国家身份、全球性文化身份是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四种基本构成。当代羌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多民族的边缘地域文化影响下,对多民族文化的欣赏与兼容的文化态度,在中华文明共同体发展进程中的族群历史记忆抒写和对当代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探寻。当代羌族文学创作较典型地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认同、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