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性别视角与社会政策在实现公正公平的价值观上具有良好的契合性,但这种契合性必须以社会性别视角作为社会政策制定的前提为前提,也就是说社会性别视角要在制定社会政策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出"自觉性"而不是"滞后性""被动性"。只有把握好社会性别视角的"自觉性",才能够使社会政策对两性平等发挥正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分层理论和"代际公平"理论视野下,以蒙古族村落社会结构变动现状为研究视点,对蒙古族"双重边缘"阶层出现的路径进行实证化分析的基础上,为其配备了这种"资格"的充足理由;进而对"代际传递"不能正常运行的诸多原因为张扬点,强调"代际公平"合理传递的无比重要性;最后以"社会关爱"理念出发,对他们刻不容缓地进行政府和社会援助视之为本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惩罚"与整个社会关系、文化网络密切相联。传统社会中关于"鬼"的种种言说及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惩罚性的社会控制功能。今天的国家应当结合简单社会复杂化的现实,更好地顺应社会需求,配置社会控制资源。  相似文献   

4.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微观基础"时,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原典,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的价值,并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代表作《中国佬》深刻地表现了满怀"美国梦"的华裔男性移民身处西方语境伦理缺失的惨状及其家庭的伦理诉求。身为男人,他们被象征性地"阉割",丧失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自然伦理身份;身为美国移民,他们被主流社会和历史"掩埋",被剥夺了享有尊严和保障的社会伦理身份。从"唐敖"到"杜子春"、从"中国的秀才"到"美国的洗衣工"、从"修建铁路的先驱"到"沼泽野人",他们的悲剧揭示了华裔男性在美国排华政策期间艰辛而漫长的伦理诉求与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6.
茅盾是有着纪录中国社会的"宏大叙事"理想的作家,又是致力于引进西方文艺思想的理论家。他对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引进,目的是吸取一种注重"实证"的近代科学精神,并且不着痕迹地完成了由理性世界向感性世界的过渡,创作了显示左翼文学实绩的《子夜》等一系列文学名著,在实践上印证了中国式的"写实主义",催生了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杜崙 《东方论坛》2010,(4):35-39,53
处于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人不仅要保持"推己及人"的儒家传统,还要注意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对等"和"平等"的关系。我们在保持和发扬"尊老爱幼"这一儒家传统的同时,也要提倡"爱老尊幼",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返本开新"地创造出儒家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在当今的凸显使得哲学研究对象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理性文化转向了当代社会理论范式的文化。这不仅表明了文化哲学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批判和审视,而且也表明了文化哲学存在的"有限性"视域,但它并不局限在某一种"有限性"视域之下而是要超越其"有限性",这是文化形而上学本性使然。文化哲学批判的"有限性"视域以及在此视域中的"无限性"特征表明了文化哲学的"实践品质",这一品质在马克思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山西老年》2014,(12):4-5
文化是灵魂(2005年8月12日)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凿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0.
用研究对象来进行学科界定,是社会学的传统做法。这种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宏观与微观的二难;学科史书写中"社会"的强势;以及将社会学理解为研究"社会"所带来的学科边界的模糊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本身在许多社会学家那里遭到了挑战。这些问题引发了对社会学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独特的方法论——社会性地看待问题。比起从研究对象出发,从研究方法来界定社会学更具有可取之处。这种对社会学的再界定,必然要求用"社会性"(the social)替代"社会"(society),并将之作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1.
密歇根州民权动议是反对"肯定性行动"的一个成功案例,它强化了加州"209提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美国少数族裔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妥协的产物,"肯定性行动"旨在纠正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其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上密集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或明或暗地传达了强弱不一的性别意识。而"碎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重要特征。由于"碎片化"传播现实的存在,大众传媒上出现过的女性角色,常常显得变形与夸张,结果是扭曲了女性的真实情况。本文以近年来的"金庸小说"、"选美"、"超级女声"、"快女快男"等几种媒体热点事件作为分析对象,旨在考察作为男性意识的新权力网络——大众传媒是如何来制造与操控女性的社会角色的。  相似文献   

14.
在《铸剑》这篇极具试验性色彩的短篇小说里,结合当时黑暗中国的时代现实,鲁迅先生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浑然天成地杂糅在了文本近乎哲思类的叙事话语中,在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背后,为我们揭示了这样的深刻哲理:和具体的个人一样,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整个人类社会也同样具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层面。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失控,将会带来既定社会秩序的失衡、错位乃至倾覆。只有当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在象征着自律、规范和理性的"超我"的指导下对构成自身的"本我"进行有效的克服,整个社会机体才会重获稳定、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微观社会资本在民间组织的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这种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建构"的过程中。建构主要包括民间组织无条件地获利和有条件地获利两种,有条件地利用社会资本会带来组织的改变。民间组织合理对待社会资本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晋东南地区的高平县、长治县、长子县等地发生了民众以抗捐税名义焚烧士绅及新式学堂的"干草会"事件。这一事件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基层控制力减弱、清末新政中加征新捐税等多个客观条件下产生的一场民变。通过乡村失序情况下暴力的社会动员方式,"干草会"事件实际上是基层民众"反近代化"的一种行为,同时也暴露了国家权力中空后,士绅与基层社会出现了严重冲突,使得传统的乡村关系也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17.
李玲  江宇 《21世纪》2014,(6):27-30
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有机的社会,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现代国家的三根支柱,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政府、市场和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不是简单地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也不是简单地加强政府责任,而是使三者相得益彰。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上海孙中界遭遇的"钓鱼执法"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钓鱼执法"现象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是一种制度性的系统错误。制度性的系统错误必须用制度进行系统性地解决。本文从博弈论的视点分析了"钓鱼执法"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若干破解策略。  相似文献   

19.
"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影响着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人际交往。以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为基础,介绍"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基本特点,探索性地论述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系所起到的正效用和负效用,同时阐述了手机媒介的工具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蜗居》借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策略,在暴露"幸福""小三"的生活中对"社会道德"进行遮蔽,温情脉脉地卸除了男性对于家庭的道德责任,是一种崇尚彻头彻尾的"堕落美学",是坏的大众文化文本,其本质是"美学的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