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潜意识的黑暗王国里──论贝克特的小说《莫洛依》卢永茂众所周知,塞缨尔·贝克特(1906-)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他的《等待戈多》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无人可以取代的作家;但是,人们对于小说家贝克特就颇为陌生了。至今,在中国大陆还没有翻译出版过...  相似文献   

2.
贝格特的《等待戈多》看似虚无,实则荒诞中存在理性,虚无中蕴涵深刻生态思想。在西方生态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贝格特式的荒诞和虚无呈现全新内涵。尽管贝克特没有明确言说大道,审视贝克特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等待戈多》是作家从"重言"到"空境"的过渡,反映的不是荒诞,而是作家"证求大道"、回归生态"整一"乃至道家"浑整"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贝克特作品大多表现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无意义.为了突出主题,贝克特一反传统的戏剧程式,采用极度夸张、渲染的形式直喻非理性的作品主题.在<最后一盘录音带>中,贝克特借助平行、交叉、复现等多种蒙太奇所特有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段,成功地"让舞台道具开口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他重新组织了人物语言,使之产生思想的精髓;他变革了时空观念,突显人物的内心时间,使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4.
寻找戈多──论寒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田红卫《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此剧的主题是“等待”。要等到戈多,首先得解决谁是戈多这个问题──寻找戈多成为本文的中心问题。首先从研究戈多的名字入手。戈多的名字也许是一个晦涩的文学隐喻。巴尔扎克曾...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贝克特戏剧中最中心的、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认知语义学认为反讽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贝克特戏剧中千姿百态的人物正是通过反讽等修辞语言展示他们各自丰富的内心情感反应的.本文拟从情感的认知框架解读贝克特戏剧中人物是怎样对使用反讽等修辞语言做出情感反应的.  相似文献   

6.
二程在自己体会的基础上,借鉴了《内经》及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人的观点,对"天理"进行系统论述,创建了"天理"学说。二程以"理"论、"心性"论、"仁"论等理学思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有关方面进行研究———以"理"论为哲学思想,研究养生、脉象、药理;以"心性"论为哲学思想,探讨心理健康;以"仁"论为哲学思想,对天地和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理学思想与中医学思想二者关系密切,理学思想为探讨医学知识提供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医学思想体现理学思想,并为理学发展升华奠定基础;其理学、医学思想对后世医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论思想是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重要来源。包括有机论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曾经起过推动作用。它经过马可波罗和莱布尼茨的努力 ,白晋的发现 ,对 19世纪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世纪的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和李约瑟发现了中国古代有机论思想的现代科学价值。当代科学家之所以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的有机论思想 ,是因为它对现代科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论是理解其全部思想的关键,对重建论的研究能激发我们深入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意义以及它的当代发展道路问题,相比哈贝马斯哲学思想的其他内容,这一专题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已有的研究或是讨论重建论中的某个问题,如重建论的对象、路径、方法等,或是对重建论的系统性研究。目前仍有三个方面亟待探讨:其一,哈贝马斯在何种意义上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其二,从把握哈贝马斯整体思想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对重建论展开研究;其三,重建论所体现的存在论路向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发生”问题最多的一位,他深度介入生物学、物理学和形上学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发生论思想。本文梳理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物理学、形上学等三重语境中使用“发生”一词的不同内涵,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这三个领域里的发生论思想。在生物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生殖,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动物后生论的思想;在物理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个别事物或宇宙的源起,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的思想;在形上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实体的产生或生成,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实体生成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发生论思想具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人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基础性理论.江泽民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与解决我国当前重大的社会问题相结合,实现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突破.他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大局论"、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把两个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的"中心环节论"、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论"、思想建设"首先论"、思想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基础论"、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论"、"占领思想阵地论"、"推动经济发展论"、"促进改革开放论"等崭新的理论成果,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说,为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新世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原籍爱尔兰后移居法国的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刷《等待戈多》(以下简称《戈》剧)自1953年在巴黎演出以来,一直是西方演出、评论和争鸣最多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而名声大振,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几十年来,贝克特受到的赞誉与评论之所以与日俱增,就在于他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时代精神。他在作品中酷爱探索垂死境界,成功地捕捉了现代西方所特有的恐惧和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濒临灭亡的绝望感、垂死感。这些人物有一个反复吟诵的口号:我活不下去了,我要活下去。这正是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特征,也正是贝克特在《戈》剧中所生动揭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主体的问题是现代社会大多数急迫问题的核心。自弗洛伊德以来,很多理论家都阐述了主体的分裂和虚构性。戏剧无疑是最适合表现这一主题的艺术形式。相比之下,爱尔兰剧作家赛缪尔.贝克特对这一主题的探索更加执著和持久。贝克特塑造的分裂的人物不仅对传统的戏剧审美观提出了挑战,而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展现现实世界。在《最后的磁带》中,贝克特运用录音机,以39岁的这盘磁带作为一个交汇点,让29岁、39岁和69岁的克拉普通过录音机讲述自己,以克拉普的三段人生并置和相互参照,来探索自我的稳定性、真实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内容丰富,包括政治协商必要论、主体论、客体论、形式论、方法论、机构论等。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政治协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剧作,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了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芜,同时,贝克特又赋予人们等待和希望,他认为,等待便是希望,有等待才有希望。这也正是这部戏剧留给我们的启示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学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了研究。从宏观视角来看,主要有“N+论”、“新境界”论、“整体性视角”论、“三大规律”论、“立场观点方法”论、“层面”论、“全方位”论等几种观点和看法。从微观视角看,主要研究了这一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方面内容的原创性贡献。学界研究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尚存需要完善和拓展的空间,应从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角度、揭示内在逻辑、紧密结合原典等方面着力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远德玉教授的"技术论"研究成果集中地体现在"技术过程论"和"技术形态论"等方面,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而少有本体论意义,在总体上是技术生成论和技术现象论,研究它们的前提是研究技术条件论或技术选择论;技术过程论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传承;技术过程论本身还未能成为一种研究范式;技术价值中性论多适合于技术发明,技术价值负荷论多适合于技术创新;环境危机是产业技术创新结果影响的产物;中国技术论或技术哲学的"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远德玉教授的人生感悟发人深省,他的学术风格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通过分析贝克特的两部主要广播剧《凡跌倒的》和《余烬》,探讨贝克特如何利用广播媒介来继续他对表达形式实验的探索。两部作品经历了一个从以声音景观来模拟外部现实到逐渐深入到角色内心,探寻角色的心灵景观的过程,体现了贝克特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世界到意志世界的不断深入的艺术挖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著名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大多患有他所谓的"生存综合症",而疾病的根源是人的出生。本文试图从原罪、记忆、死亡等角度阐释贝克特通过戏剧创作,从文化上积极进行自我救赎的努力,由此探讨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与自觉的文化修养对文学家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了生存中的自我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20.
依附论虽然是一个略显陈旧的话题,但在现代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和仍被热烈讨论之时,重温依附论实有必要。本文通过对依附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演变进行综述性的分析和回顾,力图对依附论做一宏观的总体的评价,以益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