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出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民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民生问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对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政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和谐,而和谐社会的创建和维系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过程。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能够最终形成和确立,它既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成果,表明我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变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党的执政方略以及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手段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对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诞生,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既来源于改革开放思想理论的实践,又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国际经验教训和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最早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并最早进行了和谐社会的实践。21世纪和谐社会要由空想变成现实,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第三,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已经存在的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先富真正地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时代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矛盾深刻认识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小康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方位和出发点。构建和谐社会要直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突出矛盾,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与小康社会和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要分二步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的,其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决定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又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社会建设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全面、直接和生动的体现;标志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强力作为期.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推动和保障下进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的质量。两者互促互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崭新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正是党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写进基本路线中,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论断。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重大的现实课题。面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挑战:社会构成多样化,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价值的多样化,这些复杂的问题都要求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党领导方式的现代化,党的功能的现代化,党的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推进党的体制和机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确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平效率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比较宽裕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注重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平效率观,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阶段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保证、精神条件和生态条件,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根本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从矛盾的视角观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唯物史观,坚持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实践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其意义在于辨明大是大非,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