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信诈骗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报刊杂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各种传媒逐渐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犯罪分子便以各种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电信业、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和监管漏洞,远距离、跨区域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案发案数量猛增,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社会危害严重。当前发生在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职业化和诈骗流程标准化、模板化等特点,给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带来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等侦破难点。破解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难题,必须从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侦查队伍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与银行业和电信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开展电信诈骗预警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身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电信诈骗犯罪日益增多以及犯罪手段智能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效果,对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和层次,挖掘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核心成员和重要中介者,缩小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范围,选择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突破口,推断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作案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提出当前反电信诈骗工作需要注重情报的搜集与处理,抑制犯罪团伙网络的不断扩张,打击合作网络中的特征节点,破坏小团体之间的连接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台湾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诈骗行为日益猖獗,给大陆受害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两岸法律制度的差异,两岸在合作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境.面对日益猖獗的台湾电信诈骗团伙,两岸应搁置政治争议,加强法学交流,共同创建共打模式,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社会秩序的缓慢变迁为电信诈骗的滋生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信诈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毒瘤.目前,防范电信诈骗的立法体系有待完善,行政监管不到位,侦查机关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各部门之间协同机制效果不足.应当以社会治理理论为指引,强化技术与法律的双重保障作用,并通过建立由个人、电信和金融企业、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媒体五方组成的电信诈骗防范协同机制,以期实现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有力打击.  相似文献   

5.
以徐玉玉事件为例,通过介绍电信诈骗形成的条件,总结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和滋生的原因,然后着重分析了目前执法机关在侦查电信诈骗犯罪中的难点,最后基于前述的分析,对于应该如何有效的预防电信诈骗和惩治犯罪分子提出了四点建议,期望从根本上解决打击电信诈骗的困难,减少电信诈骗,扼制电信诈骗,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产业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诈骗犯罪的特征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目前,跨国跨境犯罪、精准式诈骗、公司化程度高的情况日益突出.这给侦查工作带来全面打击难、证据提取和固定难、侦查协作难及赃款认定和追缴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破解以上侦查难题,遏制电信诈骗犯罪,宜采取以下措施:堵塞银行业和电信行业的制度漏洞;深化司法部门与银行和电信部门的合作;统筹境内司法协作;加强跨境司法协作;提高民众防范意识;加强打击上游犯罪等.  相似文献   

7.
电信诈骗的类型层出不穷,其骗术的迷惑性也千差万别.相对于传统诈骗方式,电信诈骗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进行诈骗.为防止电信诈骗发生,我们应当从完善手机SIM卡实名制法规制度、制定有关电信运营商的监管职责法规制度、建立重要电信设备监管法规制度三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电信诈骗被害人作为深受电信诈骗犯罪毒害的一类群体,其规模庞大、共性突出。基于犯罪学理论分析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层面,提出预防对策,对打击电信诈骗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从犯罪学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总结归纳基于理论框架下的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有效监督、尝试网络风险行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低等是电信诈骗被害人受害的主要原因,应从减少上网时间、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网络越轨行为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电信诈骗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传统刑法共同犯罪理论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出现诸多异化。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的认定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备“明知”或可以推定“明知”,依照限制从属性说观点,“明知”的内容不要求到具体认识到他人实施的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程度,只要认识到正犯实施了违法行为即可。除事先存在共谋外,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应仅成立于正犯实行既遂前,至于犯罪既遂的认定应当区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采取诈骗模式的不同而准确认定行为人是否实际取得了财物。在平行式和分工式两种典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中,帮助犯承担责任的范围存在差别,应辨别情形认定帮助犯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于平台经营者实施的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中立帮助行为应予以限制性处罚。  相似文献   

10.
银行卡诈骗犯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犯罪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智能型犯罪。根据近年来银行卡诈骗犯罪的特点和趋势,对国内外立法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在打击此类跨境犯罪方面存在取证、追赃、抓捕等诸多困难,需要与东盟国家进行警务合作。基于双边良好的政治基础和法律基础,中国—东盟已开展了警务情报信息共享、联合抓捕犯罪嫌疑人、移交遣返嫌犯、派驻警务联络官等警务合作方式,但仍存在合作依据的法律资源供给不足、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正式建立、执法合作机制尚待完善等相关问题。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需要进一步夯实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警务合作的法律基础,完善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制,探索设立统一警务合作机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在打击此类跨境犯罪方面存在取证、追赃、抓捕等诸多困难,需要与东盟国家进行警务合作。基于双边良好的政治基础和法律基础,中国—东盟已开展了警务情报信息共享、联合抓捕犯罪嫌疑人、移交遣返嫌犯、派驻警务联络官等警务合作方式,但仍存在合作依据的法律资源供给不足、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正式建立、执法合作机制尚待完善等相关问题。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需要进一步夯实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警务合作的法律基础,完善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制,探索设立统一警务合作机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率高、危害性大且犯罪类型多。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具有犯罪行为虚拟性、诈骗行为离散性和行为结果延迟性的特点。因而在司法适用中,尤其要注意根据加功情况来确定取款人的刑事责任,根据实际作用情况来确定"话务员"和特殊帮助人的主从犯地位;对于钱款已经转入犯罪人实际控制账户的情形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对于团伙成员的犯罪数额要采用"综合责任说"的观点来认定。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贷款诈骗犯罪形势日益严峻,成为经济领域中常见、多发的社会危害非常严重的犯罪。笔者针对司法认定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如贷款诈骗罪的对象范围、单位贷款诈骗、贷款诈骗客观行为、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以及贷款诈骗数额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诈骗犯罪不是一个独立罪名,而是传统诈骗犯罪依托网络技术而衍生出的新型犯罪形式。在我国当前的刑法体系中,网络诈骗犯罪只能依靠传统的诈骗罪条款予以规制。然而,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诈骗犯罪的新特点。尽管我国当前的刑事治理已经呈现出刑法保护前置化的趋势,但受制于保守的刑事立法体系以及处罚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治理与社会现实和犯罪发展相脱节。针对这一现状,应立足于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需要,从构建开放性刑事立法体系、把握网络诈骗犯罪新特点、规范完善刑事处罚机制、完善刑事治理配套措施方面对现行刑法规制体系予以完善,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网络诈骗犯罪刑事治理。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编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这种合法形式来实施诈骗犯罪目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诈骗犯罪.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从犯罪方法上又分为利用合同进行全额诈骗和利用合同进行差额诈骗;利用合同进行差额诈骗犯罪,又分为签订合同时实施差额诈骗和履行合同时实施差额诈骗.差额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欠款纠纷,虽表面形式上相似,但因两种行为性质不同,又具有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金融诈骗犯罪三个概念的比较 ,对金融诈骗犯罪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金融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 ,并指出当前我国金融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把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之外是立法的明显漏洞,也不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事实上,诈骗罪与其所派生的金融诈骗、合同诈骗、贷款诈骗等犯罪是种属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法条竞合的情形,而合同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并列同属诈骗罪的特殊法条.因此,在刑法修改之前,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应依法以贷款诈骗罪追究有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当然,在量刑时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短信诈骗近年来长期处于高发态势,犯罪人利用被害人的心理弱点设置骗局骗取财物。短信诈骗案件的频发包括制度、社会以及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社会宣传、法律规制、技术防范、行政监管和责任追究等路径来控制短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20.
网络金融诈骗是针对金融机构及其客户所实施的金融犯罪行为,是传统诈骗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对其防范应从刑法规定的完善、民事侵权责任的确定、经济法内外部监管的角度综合考虑,并应加强在打击网络金融诈骗中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