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历经五百年之久,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传播盛况,其所赖以生存的传播生态值得关注。本文着眼于传播生态,从经济、社会的解组;口语传播的兴盛;独特的传播食物链以及极富时代特征的传播平台考察了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跳出了本学科此前拘泥于传播思想史的视阈解读这一传播盛宴的研究范式,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体制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体制变革的出现,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变化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知识阶层政治地位沦落、经济状况陷入困顿的结果,是知识阶层急于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转型期。以贤能定身份的官僚俸禄制取代了以血缘定身份的世卿世禄制;以"初税亩"为代表的家庭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王有的井田制;"议事以制"的秘密法被铸之于刑书、刑鼎之上的公开成文法所取代。这一切的发生都与西周末年开始的社会矛盾主体的转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与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知识分子所获得的重大社会解放分不开的。一是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奴隶制的统治秩序中挣脱出来 ,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是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 ,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自觉 ,开始从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 ,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 ,重新建构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蔡礼彬 《南都学坛》2002,22(1):17-21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政治上 ,社会氛围宽松自由 ;经济上 ,跨地区商贸活动频繁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业高潮 ;思想上 ,百家争鸣 ,十分活跃。这种开放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强,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促成了"士"阶层的崛起.一代士人,襟怀大志,纵横捭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经天纬地、兴邦图强的壮剧,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的解体,礼乐制度的崩溃,知识分子从奴隶制的枷锁下摆脱出来,身心获得了巨大解放。他们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自主的欢欣和自由的快乐,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产生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自觉,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鲜明的独立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救世情怀;2、对理想价值的执着追求;3、人格价值的张扬;4、高度的道德自律;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乌孙等大量游牧民族乘机大量迁入河西,完成了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河西地区经济形态也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畜牧业为主。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重商政策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必要政治保障;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地域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达的交通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春秋至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形势、物质条件和人的思维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带来了修辞风格的巨大变化。其表现是:从简约到繁丰,从质朴到夸饰,从温婉到峻切,从叙述到议论。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历史背景下文化转型的标志和丰硕成果。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 ,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 ;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 ,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 ;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 ,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历史性转型下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文化传播与编辑出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的迅速转变,促进了文化传播。其时,口传文化主要有游说诸侯和聚徒讲学两种形式;书面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著书立说。战国时著述之多,不仅促进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保留大量古代典籍,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延长传播的时效性,其传播学意义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文化传播,开创书籍编纂体例,积累书籍编纂经验,总结图书传播理论,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天人关系方面,人们更关注人间的利害,由人而天,不再盲从于天命鬼神;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们不再受制于自己生活于其间的小圈子,家族束缚减弱,思想言论趋于自由和多样化,个人独立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人性问题上,人们对自身的本质也进行了反省,开始关注人的价值。春秋时期人的精神觉醒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开始大规模兴修的时代。这个时期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达到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而且其工程命名都充满着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水利工程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是继春秋战国我国第一批水利工程之后两千多年来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工程意义和命名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朱海风教授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年第一期发表的《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命名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分别称为"和谐渠、梦成渠和天福渠"的一组命名,用"水到渠成,梦想成真"之意蕴,最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渊源于夏、商、周,这一时期出现的《军政》《军志》《令典》等兵书和集三代兵学思想之大成者姜望的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已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和《司马法》等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一是依据战争中的客观因素及其矛盾去认识战争指导原则和发展规律,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战争中要观形察势、因变治变;三是论述了战争中文与武、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政略与战略结合等。这些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