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时空差异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便于比较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区域差异,构建了一套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制约性分析。结果显示:1999-2008年间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从因素类型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先增强后减弱,资源的减量投入制约最大且逐年增强,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制约性逐年减弱;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农业发展差异明显,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而水平较低的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又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矛盾与相辅相成之处。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与社会政策干预的问题,既要体现多样性与确定性,又要保持学校的原本功能。另外课程改革还应不断完善包括政策制度、理论技术、信息资源及各级行政支持系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和继承,以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许多县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农业发展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发展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激励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双语教学的优点和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意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农业补贴的历史与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补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探讨了支持农业补贴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公共财政理论、非均衡理论、土地资源价值全面实现论以及农业的弱质性理论和农业多功能理论。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点,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在WTO规则下完善补贴体系,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区域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探索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践途径.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环境,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中国经济的纲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从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既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又要提高增长的质量,中国经济要选择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承继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节约型农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节种籽、节能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要在总结既有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节约型农业的内涵关系。本文构建了既符合节约型农业科学内涵、又适宜我国农业发展具体实践的节约型农业框架体系,并探讨了促进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李新市 《南都学坛》2005,25(6):107-109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则是由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此先河。提出社会建设理论,对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掘各行各业共产党员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中部崛起的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部崛起防止“中部塌陷”,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既要充分认识中部地区的优势条件、战略机遇等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又要加快工业化,构建中部城市群经济增长带,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韩心灵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12-14,58
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认为皖北县域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内因和外因、吸收和借鉴、特色与规模等一系列发展问题,提出皖北地区要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当地优势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教育留住人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创造性与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高校要从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为目标,以优化学校环境为抓手,增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环境优化既要以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优化高校硬环境;又要推进高校创新型文化建设为核心,优化高校软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是对立的统一 ,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同步进行。以同时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好的经济效益和好的生态效益为目标 ,既要开发资源 ,又要保护资源 ;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要尽力避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减少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 ,走防止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道路 ,促进藏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关于发展的多维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发展的内涵作出相应的解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科技等环境子系统支撑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覆盖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卫生事业通过调节人口生产 ,以推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 ,卫生事业本身也要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肖巍 《金陵瞭望》2007,(2):21-21
经换届产生的新班子要有执政新理念。 执政新理念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就是心甘情愿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新班子、新干部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换上来.放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上来。放到走自主创新道路上来,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在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既要符合专业教育与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又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提出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从整体上构建和实施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循环农业助推绿色发展——以湖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而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对湖南省五大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及当地行政部门的调研,可以得出:生态循环农业助推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马克思的经济循环理论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双生”循环系统,它实现了社会生产内部与社会生活外部系统的循环链接,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既要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 ,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注重制度创新与推进市场化改革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既要发展西部的经济,又要加强西部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它决定着西部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的会计核算办法并未将环境资源列入会计要素,不能核算和监督资源损耗的环境成本。环境会计是由可持续发展引发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到会计的范畴中,解决了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将环境会计与我国目前西部的环境现状相结合,探讨了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