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文选》看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艾略特全力反对浪漫主义诗歌对个性的张扬,反对情感的直接再现,主张扩大诗歌内容的范围,用“客观对应物”来唤起感情、表达感情。这一思路与特别强调“比兴”作用的中国古典诗学相视而笑,与刘勰的“拟容取心”说尤为契合。本文沟通中西进行比较研究。艾略特强调思想进入诗歌必须与感觉相结合,因此推崇英国玄学派诗人,讲究理趣。他反对传统的批评方法,强调对文本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其批评实践为此后新批评派的“文本阐释”树立了榜样;但他又不同于新批评派,因为他仍以“传统”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艾略特反对抛弃传统,也反对墨守成规,主张转益多师,推陈出新。凡此种种都是很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观点举要     
P11经常有人问我:某某人译的西班牙文版的唐诗怎么样?我一般都会说:你只要知道他用西班牙义会不会写诗就行了。他如果会用西班牙文写诗,自然能翻译诗;如果他根本不会用西班牙文写诗,请问他如何能把中国诗歌翻译成西班牙文诗歌呢?赵振江《二度创作:在诗歌翻译中如何接近原诗的风格神韵》  相似文献   

3.
反垄断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民生主义的核心主张之一。私人垄断的弊害,是孙中山主张反对垄断的客观依据。现代进化论和公共利益观是孙中山反垄断思想的观念基础。孙中山的反垄断法思想对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第一,在垄断势力壮大之前就应反对垄断;第二,要防止经济垄断与政治垄断相结合;第三,要注意加强对国家垄断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清乾嘉年间,诗歌领域流派众多,门户之见盛行.张问陶面对当时诗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诗歌应抒写性情,反对模拟,反对规唐模宋.他说:“文章体制本天性,只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十二绝句》)他的诗歌主张,主要反映在《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颇有谓予诗学随园者笑而赋此》、《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等诗篇中(见《船山诗草》卷九、卷十一、卷十三).  相似文献   

5.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进步学者和爱国诗人.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改革时弊,坚决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在文学上反对桐城派宣扬的封建“道统”、“文统”,主张面向现实,自抒胸臆.他的诗文大都是感时愤世、经世致用的篇章,特别是诗歌,笔力雄浑,感情激荡,具  相似文献   

6.
西南硕儒郑珍在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要抒写真性情,缘事而作;重视学问修养与功力;反对摹拟古人,食古不化;主张诗歌无定派,不轻意褒贬他人。其诗学观点对晚清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人江闿在清初时期,名传江淮,为诗坛盟主王士祯之高弟,其诗歌受到当时诗坛大家的推崇。文章主要研究江闿的诗学思想,其诗学观大体表现为:第一,提倡脱去束缚,反对规唐模宋,主张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唐宋皆为师;第二,诗歌之本为性情和学问,提出诗歌"本于性情则真,本于学问则厚"的观点;第三,诗歌创作反对贵华而贱实,讲求敦厚而雄放的诗风。  相似文献   

8.
刘克庄以“吟咏情性”为诗歌本质,但受先秦儒家诗教观念和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歌观念存在着重性轻情的严重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世教说”为核心,把有益世教作为诗歌的基本职能;虽然不完全排斥诗歌抒写个人情怀,但主张加以儒家道德礼教的限制和约束;主张以诗歌颂美时政,反对讽刺现实和抒写个人的穷愁牢骚。这一切使得他的“情性说”没能突破传统思想的牢笼,给他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以极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半叶,中外诗坛均出现过反隐喻的写作动向。西方的反隐喻是后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的自然结果,它厌倦诗歌中的语言智性,反对高峰现代主义;国内的反隐喻肇始于对朦胧诗语言同质化的反抗,反对隐喻的表意套路及其造成的审美疲劳。二者共同之处是拒绝以隐喻为代表的修辞技巧,在语言风格上转向口语化、细节化、生活化。反隐喻的实质是反对隐喻的技术霸权与旧的诗歌风格,语言本质上的隐喻特征并不可能为诗人的主张所改变,反隐喻在语言学原理上只能指向以转喻为代表的广义隐喻。诗歌中的隐喻是不可能被拒绝的,反隐喻的写作尝试实际上拓展了隐喻在现代诗中的新的可能性,传统诗与现代诗中的隐喻差别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反古典主义专事描写崇高题材的风气,主张诗人取材于日常生活,抒写平凡和熟稔的题材。还主张以口语入诗,使诗歌接近生活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扩大了诗歌鉴赏者的队伍,使当时英国的诗风为之一变,影响所至,遍及欧洲大陆。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他编选的《华兹华斯诗歌》的序言中把华兹华斯列为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本文仅就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谈一点自己粗浅的体会。十八世纪末,古典主义文学在欧洲仍有很大势力,它提出的一套法规戒律对当时人们的鉴赏趣味和美学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古典主义诗学特点之一就是对诗歌语言的严格限制,规定写诗须用雅字,避免俗字。“狗”为俗字,不能入诗。如想变俗为雅,则应写为“人的忠  相似文献   

11.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12.
陈毅同志不仅是一位戎马倥偬、能征惯战、挥戈杀敌、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倚马赋诗、出口成章的天才诗人,还是一位有着深厚艺术功底、精湛诗歌修养、精通创作规律、追求创新发展的重要诗歌理论家,其既重视理论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又注意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发展诗歌理论,进而取得了诗歌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发展的双丰收,为中国现代、当代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而重要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曾以诗集《预言》和散文集《画梦录》享誉中国三十年代文坛的何其芳 ,虽不能算是文学大家 ,却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备受读者的青睐 ,甚至对不少文学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何其芳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对于他的转变有人认为不可理喻 ,但只要对其生活经历加以考察 ,并结合文学发展的背景 ,就不难找出其风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语文素质教育为背景 ,联系中国诗教传统、新诗创作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的历史转型 ,论述新诗的审美教育价值 ,包括培植理想精神、开启个体心智、蕴蓄生命激情和提升艺术地驾驭母语能力等方面 ,均有其他文体所无法取代的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此基础上 ,倡导注重美读、点拨和陶冶这些新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在文坛上所获得的评价达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他的诗歌创作观始终贯穿一个根本宗旨,即诗歌要抒写诗人的情感个性。该文结合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实践分析了其诗歌创作观,即诗歌创作应重视情致的抒写,倡导比兴寄托,主张恰当用典、学古求变,反对因袭模仿。  相似文献   

16.
绿原认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和人,现代诗追求复杂的内蕴和复杂的表达。中国现代诗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诗,但不能简单地追随与模仿,应从自己创作实际出发进行借鉴和吸取。绿原从自己四十年代就形成的具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创作准则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现代诗的艺术表现力。文章从“复杂的象征、暗示”,“智、理的表达”,“挖掘内心”,“史诗视野”几个方面展示出他融化现代诗艺术的创造性的匠心。  相似文献   

17.
长安画家陈忠志毕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画的现代表现形式,他虽然吸收了外来因素,但并没有背离中国画的风神,作品仍然符合多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让人能够品鉴出中国画的味道。从他的绘画题材即世事风情、地域色彩、历史意识与现实感怀等方面;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即构图和表现手法上,诗画结合等方面探讨其作品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分析画家个人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和“教人作什么诗的理论” ,进而指出相互分歧的理论事实上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 ,本文还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理论体系的构成 ,发表看法 ,力求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一、提出"物情多贵远"的美学观念,对创作中的心物关系问题有明确的认识。二、极力标举诗歌创作中的"兴",强调兴致、兴会,以及诗歌境界的多重性。三、受佛教思想影响,明确提出"诗从静悟得之"的创作观。孟浩然善于将文化的复杂性浓缩成一种至醇至厚的表意方式,他的诗歌充分敞现出中国山水田园诗歌自我发展中所形成的"诗品——山水——人品"三位一体的内在构架特征下所隐藏的中国古典人文精神和文化品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