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易·乾·九三》爻辞之于《易》,确有其重要地位。《易传·系辞下》言:“惧于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①”是极言此爻之要。一、《乾·九三》爻辞之标点《易·乾·九三》爻辞,即《易经》首卦《乾》(?)卦中第三爻的爻辞。因属阳爻,故称“九”,又为第三爻,故称“九三”。其全文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想理解这条爻辞,首先涉及到的是标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天骥 《学术研究》2006,(11):117-121
“乾”卦的字形应从徐铉释义,取太阳上升之意,不宜从闻一多龙星之说。爻辞所称之“龙”,应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蛇”来解说。按还原的“龙”来解释“乾”卦各段卦文,辞意可以逐一落到实处。《易经》文字出现的先后关系是:先有爻辞叙事,次有爻辞占断,再被归纳出卦名,最后作总的把握与占测,于是出现卦辞。  相似文献   

3.
<正> 《易·系辞》(上、下)是《易传》(十翼)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彖》《象》辞虽也同样重要,但却是零星句段,分别挂在卦辞和爻辞后面的,针对一卦一爻而立意。《系辞》不然它是针对整个《易》道的总论,上下篇各12段,共24段,约四五千字之谱,够得上当代一篇小论文,照马王堆出土的抄本看,现本《文言》的一部分、《说卦》的开头几段也曾被人们编入到《系辞》里,这样,这是一篇将近万言的大文章了,  相似文献   

4.
徐山 《晋阳学刊》2013,(2):141-142
《周易》爻辞中二字句颇多,其语法构成呈多样性,在诸爻之间构成排比,具有节奏简洁明快的特点。作为邻爻韵的"坤"卦,其六爻爻辞均入韵,且前五爻为二字句入韵,堪称二字句的押韵典范。  相似文献   

5.
《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与文学的联系已为人们注目已久了.宋人陈骙即谓:"《易》文似诗."《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富有创见地论证了《易》之取象与《诗》之比兴的逻辑共性."五四"以来的学者们在追溯中国文学起源时愈来愈饶有兴致地谈及优美的《周易》爻辞.但是,直至目前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研究基本上还是对一些古朴简单的歌谣的分析,因此只能给人以零散片断的认识,而缺乏整体系统的把握.本文拟从整体上分析《周易》爻辞的构造,以探讨《易》爻辞与诗歌的普遍联系.  相似文献   

6.
《牧誓》是一篇誓师词,然而"步伐止齐"旧解难圆。根据文意,"伐"当解为"口伐"(声讨)而不是"击刺",而"步伐止齐"是部队向敌军进逼过程中的动作与要求,避免了旧解"击剌"所带来的打打停停的矛盾。根据周武王伐商部队的多方国联合特点,其整齐阵容虽然是从部队整体着眼,而在较大程度上是针对其余的八个方国在进军中可能发生的首鼠两端和惧死不前现象。  相似文献   

7.
《旧约·雅歌》是外国文学课中总要涉及的上古时期犹太民族的爱情诗歌.也许是因为它尚缺乏现代汉语的权威译文,或者是由于它的材料来源可能不是一个、未必没有受到宗教习俗影响、大概主要是为传播犹太教义而被写成文字,以及不少比喻寓意词语奇特费解等原因,它的内容结构似有杂乱,多处前后无明显的有机联系,以致读者不能一目了然,即使借助揣摩、想象,也难以完全明白.我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和多种外国文学教材、圣经故事集,以及一些论文和神学院讲义,关于它的产生和成书的时代背景、体裁结构、主题人物等的介绍,直至词句的解释,也多有不同,有些甚至抵牾到似乎难以共存.诗无定解,不宜求纯单一,教学时则要多方斟酌比较,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诸多卦、爻辞是对古代天文现象的记载,丰卦卦、爻辞便是中国最早的“太阳黑子”及“月食”、“日食”记事。  相似文献   

9.
种方 《船山学刊》2016,(4):9-13
我们研究王夫之的易学著作,往往倾向于注意他借题发挥的内容,容易忽视他对《周易》本文的解读。本文即以后者为重点,以王夫之尊本文的解易原则为中心,以他对十二消息卦、五行八卦图及重卦的看法作为例子,分析他在具体运用尊本文原则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马新钦 《中州学刊》2002,(2):103-104
《易》“豮豕之牙,吉”的“牙”,前人释为牙齿,不但曲解“豮”义,而且不合事理;“牙”训为小猪仔,更为穿凿。前人的两种解释虽异,但都未解通“豮”与“牙”之关系。本文根据文字通假(同豭)、方言材料等认为“牙”当释为公猪,可以理顺“豮”与“牙”的关系,从而解决了前人自相矛盾的弊病。  相似文献   

11.
《易》“豕贲豕之牙 ,吉”的“牙” ,前人释为牙齿 ,不但曲解“豕贲”义 ,而且不合事理 ;“牙”训为小猪仔 ,更为穿凿。前人的两种解释虽异 ,但都未解通“豕贲”与“牙”之关系。本文根据文字通假 (同 )、方言材料等认为“牙”当释为公猪 ,可以理顺“豕贲”与“牙”的关系 ,从而解决了前人自相矛盾的弊病  相似文献   

12.
13.
一、《远游》是仙真人诗,是天学吗? 怀疑《远游》不是屈原所作,从近代始。近代学者中有这样的怀疑,从廖平始。廖平以为“屈原并没有这个人。”他以为“《秦本记》,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即《楚辞》也。”“始皇有博士七十人,命题之后,各自呈撰,年湮代远,遗佚姓氏。及史公立传,后人附会改捝,多不可通。”“著书諱名,文人恒事。使为屈子一人拟撰,自当整齐故事,扫滌陈雷,不至旨意緟复,詞語参差若此。”又说:“《楚辞》为《诗》之支流,其师说见于《上古天真论》,专为天学,详于六合之天。盖圣人于六合  相似文献   

14.
<正> 《诗》与《易》之间有某些关联,这一点,多少年来我已经受到过不少的启示了。尚秉和先生在其《滋溪老人传》中说,“始吾以《易》象失传,故易说多晦;乃浏览《毛诗》新旧各说,其晦黯与《易》同。”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说:“隐(言隐)和喻一样,而目的相反。‘喻’训‘晓’,是借一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点;‘隐’训‘藏’,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说的不明白点”。他又说,“隐在《六经》中相当于《易》的‘象’和诗的‘兴’”;“……占卜家的语言中少不了象。诗人的语言中尤其  相似文献   

15.
邵宇 《殷都学刊》2020,(3):110-114
楚竹本、帛书、朱熹本三个版本的《周易·讼卦》核心字词异文解读,有助于精准理解和把握《讼卦》的思想主旨。通过对"孚""惕"二字的比勘,基本可以断定"孚"的真实含义为"由实而信","最根本的真实"是"孚"与"復"(帛书)共同的核心内涵,也代表着《讼卦》诉讼思想的核心基础;"惕"与"愓"相通,通"荡",究其内涵而言:"源流"意为本,"警惕"意为用;"惕"字也凸显出《讼卦》的核心内涵和最高理想,即"讼源"决定"无讼"的实现。同时,异文研究展现出《讼卦》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具有的独特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17.
鲍刚毅 《中州学刊》2002,(5):133-138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无咎”。系辞作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在一个大社会中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 ,为了这种和谐和默契 ,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 ,处理问题折衷而行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吉无不利 ,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现代意义在于 :首先《易·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一个信念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责任道德问题 ,是二者的统一 ;注意认识主体“警惕的理性”———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是中华文化在向着认同现实方向发展中具有超验性、超越性的特殊理性形式 ;对《易·系辞》阐述的“无咎”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不是强调在和谐中的差异 ,而是注重在差异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程建功 《理论界》2012,(7):148-150
《说卦》是《易传》的其中一篇,它立足于说明卦象,探讨的是八卦卦象产生演变的自然规律,本来与社会人伦道德关系不大,但《说卦》探讨卦象的终极目的在于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示人们对天地自然阴阳变易的法则要进行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正确对待人生、安身而立命。为此,它提出了"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及天地人三才"将以顺性命之理"三个关键性的哲学命题。这三个哲学命题既是对基于阴阳关系的天地自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是对《周易》"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全面阐发,更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篇总纲。它这种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对我们今人依然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王叔师《章句》以来,至少有两件事,它影响了人们对《楚辞·九歌》十一章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认识:一个是封建主义的“风谏”文学思想,专讲寄托;一个形式主义的治学方法,拘牵形式。于是美人香草,仿佛《离骚》,逐神分享,遂成合祀。脔割肢解,不见全牛,持足扪腹,空谈其象。致使称谓之间,彼是莫偶;扑朔迷离,人我两忘!因而使人感到“《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朱熹《楚辞辩证上》)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歌》通体十一章,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它是我国戏剧史上仅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歌舞剧本。战国时代,秦楚两大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同当时其它各国一样,纵横捭阖,都想孤立、削弱和打击对方,以巩固、壮大和发展自己。他们蚕食鲸吞,一意兼并。在这种情形下,两方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