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弗洛姆的思想。在弗洛姆看来 ,个人与社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传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成方式 ,其根源深植于人类个体与社会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传播的不合理性 ,即人们不得不以放弃或逃避自由的方式来实现与世界的联系。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 ,弗洛姆勾画出“健全的社会”的理想蓝图 ,提出以“爱”为基础的“健全的传播”思想。文章认为 ,当弗洛姆对西方社会病态的传播现象诊断时 ,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其思想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 ;而当他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本主义规范去描画理想社会的传播蓝图时 ,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甚至是空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张兴德 《南都学坛》2006,26(6):39-4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意在“以文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但是《红楼梦》实际告诉人们的却是天不可补。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分两个不同版本的“顽石”故事,并全面理解原著中的“顽石”故事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其“补天”思想的本意。有人否定程高本而又用程高本的“顽石”故事来研究曹雪芹的“补天”思想,这种“研究方法”不可取,是犯了不可思议的逻辑错误。《红楼梦》是一部“盛世危言”,不能离开书中描述的实际内容,随意拔高其思想。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关于曹雪芹“补天”思想的谈话,其基本精神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有人著文讲过。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人美学”思想是他美学思想在“人”的问题上的体现。毛泽东是最关心人的。他关心人胜过关心他自己,特别是对他的战友、朋友和同志,更是肝胆相照,无微不至。但是,他关心人与他人不同,总是按照他的审美理想教育人、鼓励人、培养人、塑造人。告诉人们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工作和人民;怎样对待金钱和地位;怎样对待胜利和失败;怎样对待生存和死亡。这些内容集中起来就形成了他的特殊的关于人的美学思想。由于这些内容从总体上塑造了人的最崇高的形象,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美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代诗杰,徐志摩那“晶莹圆润”的诗作曾拥有广泛读者,也颇得文学史家的好评。然而,对于徐志摩一生起落消长的思想变衍的探析,却历来颇多异议。原因就在: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诗人”的徐志摩,一生都是在矛盾痛苦中度过的,其思想充满着复杂性;而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总是同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发展前景不相谐调,时或遭至非议也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尽管徐志摩毕生追求的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社会”,其社会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难免于碰壁,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是真诚的,其间不乏希望祖国自立、民族自强之意,贯穿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对“理想社会”从追求到幻灭的过程,恰恰典型地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探索人生道路的艰辛,从反面演示了他们应有的历史性选择。本文以徐志摩探寻“理想社会”为脉络,分四个时期描述其思想变衍轨迹,试图以此对徐志摩的思想发展作出尽可能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李贺在文学史上是极具创作个性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奇异的想象和绚丽的词藻 ,彪炳诗坛 ,为世人所瞩目。李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如此别具一格的诗篇呢 ?质言之 ,因为诗人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他提出了“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命题 ,强调“人工”胜“天功”,旨在追求一种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阮籍先后推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对这两家所描绘的理想世界都曾抱有很高的热情 ,但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先后都幻灭了。于是他既认清了“礼法”的本质 ,也深知要超越现实是不可能的 ,剩下的只有精神家园失落后的巨大痛苦。他既不能超越社会 ,也不能超越自我 ,而只能通过狂饮、痛哭和赋诗来宣泄自己的苦闷。《咏怀诗》无非就是阮籍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记》是展示容闳社会和教育思想以及历史贡献的重要窗口。从事“西学东渐”事业和促进中国文明富强是他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以图实现“维新中国”的人生志愿。这种社会理想贯穿于他所从事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的全部活动。容闳的社会理想及其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开创了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往的学者多关注的是他的婚姻观、爱情观、才情观,而对他创作思想中的矛盾和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关注极少.实际上,天花藏主人维护正统“名教”的思想与大胆的婚姻观念相矛盾;“缘出于天”的思想与才子佳人主动寻求婚姻的行为相矛盾;才子科甲高中的同时又被举荐与帝王的理想,与自身现实的贫困、落魄、无人举荐相矛盾.而造成天花藏主人创作中的思想矛盾,又与晚明以来社会文化思潮、自身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生活的窘迫等息息相关,这些思想矛盾不仅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精神失落,更体现了底层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伦理诉求与爱情观念的新变.  相似文献   

13.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首先,他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这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诗贵传神,不仅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而且要在“超以象外”的远韵,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再次,他崇尚“天工与清新”,认为诗要有率真的感情、清新的意境,这一审美原则的渊源是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魏剑美的杂文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面相。戏谑者的姿态是他反抗当下社会的文化逻辑和运作程序的独特方式,也透露出在这个讲道理时代里言说的艰难与无奈。他的戏谑总是要回归一个启蒙者的立场,在对人的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呼唤上,魏剑美实现了与西方启蒙主义和现代知识分子之间的精神沟通。这样的启蒙者,同时也是一位孤独者,宏大叙事的消解使他不可能再大声疾呼自己的主张和理想,而只能在“思想的独舞”或“心灵独语”中表达对世间的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撇开泛论孔子的教育事业的成就,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孔子培养“为政”人才的理论建树上。以造就“为政”人才,实现政治理想为宗旨孔子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而他最大的抱负则是挽救“礼崩乐坏”的危局,实现他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成为扭转乾坤的政治家。他自己为政过,尽管政绩斐然,却未能持久;他游说列国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处处碰壁。孔子终其一生,未能实现抱负而取得政治事业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直接奋斗目标是用“民权”代替“君权’,用“共和”代替“专制”,这种思想是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的充分发展。文章认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基本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曾提出他的大同理想通向“共产主义”,但孙中山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他的大同理想与科学共产主义有别。文章认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立足点还是民族主义,尽管他也是讲世界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均平意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年意识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意识中,具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许多思想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均平理想,仅在土地分配方面,就有“均田”、“限田”、“王田”、“定田”等等方案。认真比较分析这些均平理想和方案,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出中国传统均平意识的大致轮廓,即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存在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均平观: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均平理想;一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均平理想。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与韩愈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孟子素有“亚圣”之称,他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韩愈则是新儒学的中兴者.张清华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给韩愈以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韩愈是复兴孔孟儒学传统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相当大程度上规范了唐以后中国文化的面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代巨儒,孟子与韩愈不仅“道统”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传授手段即论辩艺术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孟子处在战国中期这个“争于气力”的大变革的时代,他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极度不满,力图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主张来改造社会,他终身为此而奔波,他曾雄心勃勃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为描绘自己理想的社会图景,他周游列国,不辞口舌之劳,以“善辨”名闻天下.  相似文献   

19.
吕明灼 《东方论坛》2009,(6):77-80,86
李大钊的“调和论”含义极其丰富,它既是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又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他认为“调和”与“对抗”一样,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他赞美“调和之道”与“调和之美”,肯定“协合”、“互助”、“爱人”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提倡“两让”、“容人”,以达中和之道。他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宓融合中国古典哲学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西方新人文主义之精髓.形成自己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念,而他的女性观念也是人文主义的.他将女性的理想作为其关于“人”的理想的一部分来看待,因此对于女性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的理想.他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女性的真正的尊敬,亦即传统社会较为注重从女性作为“女人”的特殊的性别角色和社会作用方面、而不是从其作为“人”的普遍的标准方面考察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