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通感》,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这种语言现象。随着修辞学的繁荣和发展,修辞学界对“通感”的探讨和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已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的分歧明显而又突出。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应当加以总结和探究。但是有些同志却认为“通感”不能构成辞格,是修辞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以秦旭卿同志的《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为代表。本文拟就秦旭卿同志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一)“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前,钱钟书先生发表的著名的论文《通感》,为修辞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此,修辞学家们开始研究钱先生的通感理论,相继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有的同志把通感作为一种新的修辞格,写进学术著作;一些新出版的或修订的现代汉语教科书中,也为它开辟一栏,向读者宣传讲授。不过,也有同志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不能同修辞格混为一谈,它只是修辞格的心理基础,……只能是某些修辞格的‘深层结构’”,如果“让它在  相似文献   

4.
英语修辞格“婉言”周华文英语里“婉言”(Etiphemism)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技巧。这个词源于希腊词“”,意思是“美好的言词”(goodspeech)。它是英语中一种修辞格,有时被称为“婉曲”或“委婉”。当要表达的意思因诸种原...  相似文献   

5.
Transferred Epithet与“移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典型例句对英语修辞格TransferredEpithe;与汉语修辞格“移就”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两者属于不同语言中相互对应的修辞格.在翻译中,两者的互译不可随意无度,亦不可机械死译,而应遵循“既忠实原作内容,又符合译文规范.既保留原作语言风格,又照顾到译文表达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谈英汉转位修饰(移就)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英语transferredepithet(转位修饰法)修辞格和汉语“移就”修辞格在类别、结构、语义及修辞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兼叙了“转位修饰(移就)”格不应和“通感”及“拟人”格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通感能否作为一个新的修辞格,历来是语言学界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发现,通感与其他修辞格兼用的情况很多,单纯形式极少;而且所谓的单纯形式,仍然可以归入到其他修辞格中去。修辞格是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整体,修辞格相互间在范围上要有全异性,在标准上要有同一性,在命名上要有一贯性,在层次上要有平列性。以此衡量,通感不宜作为一个新的修辞格而独立存在,而应把它看成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9.
读了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教学与进修》上发表的《古诗文中修辞误释三例》一文,很受启发。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一般的修辞书上,甚至根本不提它。王继如同志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他关于通感的一些论述,也是正确的。但我对他所举《阿房宫赋》当中的例证,还有一点疑问,现在提出来向王继如同志请教。 关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两句,《古文观止》释为:“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如  相似文献   

10.
通感现象分为修辞性通感与感知性通感,前者是对后者的模拟与推衍。通感现象为自然语言“音”(语音 或音系)与“形”(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发生学理据;同时,“音”与“形”这两种语言形式与“义”(语义内容)之 间的相互确立同样体现了通感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歌翻译犹如文学艺术的再创造,而“通感”这种“以感觉译感觉”策略的运用,能使读者通过联想身临其境,亲见其景,从而内心得到感染,与原作产生共鸣。郭沫若译《鲁拜集》,无论是译者与作者,还是译诗与原诗,个中转变都因“通感”策略的灵活运用而无一丝牵强痕迹,自然天成。这对当前的诗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助于推动散文、诗歌等“美化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紧扣诗词的特点,抓住“顾名思义”与“触景生情”、“列锦铺绣”与“融情入景”之间的联系,具体论述“顾名”、“列锦”这两种修辞格对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具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英汉“反复”修辞格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repetition和汉语的“反复”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手段。本文从类型和作用方面对英汉“反复”修辞格进行了比较,认为英汉“反复”修辞格的分类大体相同,修辞作用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一个是“和谐”的视角;一个是“整生”的视角。“和谐”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探讨主要集中于美感的心理层面;“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是一种审美生理快适感和审美心理愉悦感相统一的快悦通感。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两个视角是互补交融的。  相似文献   

15.
一过去的修辞学书把看似矛盾其实统一的哲理性句子这样一类修辞归在“精警”(或称“警句”、“警策”)修辞格属下。对于“精警”这一修辞格,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看法: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名称是值得考虑的。作为语言学科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当然,属修辞学研究范围的辞格也不例外。从许多辞格的命名看,是指的对语言所作的特别处理或加工,是指的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些特殊手段与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手段”、“修辞方式”、“修辞方法”;辞格的命名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文言和白话共有的“趁势”现象作了分类排列并认定其为修辞格之后,认为:趁势是与所有现已拈出和得名的修辞格有着诸多区别、独具特色的积极修辞。它的最大特点是增添语趣而不增减或改变语意、止于语文层位而不对文句深层意义内容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文”是古书读校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它同修辞格的“对偶”有很密切的关系。 “对偶”属于“对文”,但是对文的范围比对偶大得多:对文不避免字面的重复,凡是字数均等、结构一致,表达相反相成或相关相连意义的对句都是。例如:  相似文献   

18.
通感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著名论文《通感》发表以来,“通感”已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了。然而因为通感是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现象,故在理解和使用“通感”这个术语时颇多混乱和误解。文学中的通感描写实质上并不是心理学上的通感症的表现,但是它又是与感知心理密切相关。在客观方面它取决于感觉之间的固定联系;在主观方面则来源于感知的类比变化。从根本上来说通感描写是一种语言现象,只存在于语言表述之中,它产生的前提是语言的概念体系的指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修辞格Hypallage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语言学概念,由来已久,汉语中的修辞格移就与它类似.对Hypallage和移就两种修辞格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针对Hypallage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还原位置法).  相似文献   

20.
谈“通感”     
一、什么是通感 人们在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时,有意把不同的感觉沟通,以强化语言的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通感”。人的感觉由于接受客观刺激的分析器不同,分别形成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等。但人们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时,却往往可以把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