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历史与现实的暴力的力度就此被稀释.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前期小说中常常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小说中充斥着对鲜血、暴力和死亡的大力渲染.其实,这种对"暴力情结"的独特爱好是作者用隐喻的方式对人生苦难和人的生存境况的极切关注与思索.  相似文献   

3.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极富特色的小说家之一,作品多以南方社会为背景,着力探讨宗教思想淡化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可怕的暴力和怪诞的人物是其作品的独特要素,通过解读其代表作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探究暴力背后隐藏的时代的变化,以及小说所隐喻的人与人、人与上帝之间在精神上的疏离.  相似文献   

4.
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线>如同当时多数印度英语小说,热衷于讨论南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民族冲突与宗教暴力.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将南亚的动荡完全归咎于殖民统治,而是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其根源.作者从个体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人与人隔阂以及群体之间的偏见的产生来思考民族冲突与教派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当代作家,其创作不论是80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后来转为民间语境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前期作品以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内容,后期作品以充满温情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本文试从人物、叙事等角度来探讨余华小说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具有强烈的非理性叙事品格,这表现在四个方面:神经质、焦虑与非常态的生存世界;性、暴力、死亡本能的狂欢;偶然性与历史的不确定性;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息.先锋小说对非理性的执着和对理性的颠覆与超越,为文本的创作和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坚硬如水》是反思人类死亡本能与生命本能功能性结构关系的极好文本。身患“革命与爱情双魔症”的小说主人公,集两种本能于一身,并在狂热的“革命”活动中将二者同时引向了极端。暴力、破坏是其死亡本能的呈现形式,弑父行为是暴力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语录和“革命歌曲”则是暴力实施的强大刺激物。破坏本能在把情欲推向巅峰的同时,也使主体走上了自我毁灭的“回归”之路。小说的价值在于,它为人们反思“文革”浩劫提供了人类学或心理学依据,也为弑父——寻父、死亡——生命等心理张力现象的文化之谜,提供了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在20世纪30、40年代备受美国读者的青睐,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美国传统黑人形象的“新黑人”———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他试图通过暴力来赢得白人对他的关注和本民族人民对他的敬畏。本文将试图从心理、社会和哲学三个不同层面对别格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从而发掘他个人独特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以悲剧而告终.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暴力、凶杀和死亡等,囿于当时英国传统道德观念,哈代对这些构成情节的主要成分都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通过隐喻、象征和借代等修辞手法把关涉上述因素的事件或场景巧妙地呈现出来,显示了他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厄尼斯特.海明威这一名字是与“战争与勇气”、“爱与暴力”、“美与死亡”这些名词相连的。《战地春梦》这部作品就是典型的例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在《战地春梦》中象征性地使用天气、人物和道德化的风景,以及他在小说结尾部分所下的大量功夫等的分析,深刻剖析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童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他特有的"南方叙事"吸引读者对其持续关注。他的小说还有一种神秘、鬼魅般的吸引力,读之使人兴味盎然,充满快感,深究其源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审美核心是"恐惧"。文章从恐惧色彩这一特质入手,将苏童作品中营造的恐惧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同时结合作家的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小说中的恐惧色彩是如何多角度展现的、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艺术魅力,同时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死亡、恐惧"书写作比较,旨在分析苏童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于犹太人雅各布一家在经历大屠杀后逃亡的过程中身份探寻的一部备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丽贝卡,掘墓人雅各布的女儿。欧茨是美国女性作家中最善于用暴力因素创作的,暴力描写原属于哥特主义的特点,在欧茨笔下的暴力却不仅仅体现血腥、黑暗,欧茨试图通过暴力描写给读者展现一种历史现实,巧妙地将哥特主义的写作方式与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帮助她表达她所想展现给读者的宗旨。整篇小说以哥特现实主义的写作特色来带领读者探寻犹太人的身份抉择,将哥特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效融合,既体现血腥暴力,又让人反思犹太人在经历大屠杀以后的生活困境及身份抉择过程,更有效地呈现给读者当时犹太人在美国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崇尚武力与崇尚道义是《三国演义》死亡描写的两大聚焦点。前者表现为小说作者将武艺高强作为判断英雄的价值标准,以敌人的被杀反衬英雄本色,并将武装暴力视为消灭罪恶的有效手段;后者则集中体现于推崇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以及直面死亡的无畏心态。小说尚力与尚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于如何建立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救世英雄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现代小说.小说采用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意识流、神话模式以及象征隐喻等许多新的手法,表现内容与形式的一元化,揭示出死亡与失贞的主题.分析了<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康普生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旧南方的旧传统、旧秩序和旧制度的死亡这一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在小说中特别钟情于死亡的书写,但并非纯客观的无情的展示,而是怀着巨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悲悯的情怀对死亡进行艺术建构,并由死亡现象升腾出一种死亡意境,展现出死亡的艺术张力与审美魅力.文章从其小说中死亡意境的营造来解读他对死亡的书写与言说,通过悲剧与感伤主义的渲染、恐怖与自然主义的呈现、玄学与神秘主义的交织三部分,品味白先勇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开拓的中西结合的死亡意境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保罗·哈丁的首部小说《修补匠》因“展示了新的感知世界和死亡的方式”而荣获普利策小说奖.故事以乔治死前八天开始的回首过往而展开,其问穿插其父亲及祖父的生死、神秘隐士以及印第安人的消隐.哈丁用近乎白描的马赛克手法交错呈现故事中人物的生与死,向读者演奏了一曲生死交响乐.小说以诗化的语言展示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伦理交错,揭示了哈丁对生命的赞叹、对死亡的敬畏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欧内斯特·海明威可说是20世纪美国文坛极具个人特点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总保持着主题上的一致性和内在情绪上的连贯性,从而构成一个狭窄而极为深刻的小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爱情与死亡、暴力和勇气形成了相互牵缠而又彼此对立的两极.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被这样的两极拉扯着、支撑着,体现出“重压下的优美风度”,本文试从构成海明威小说的两个基本元素——死亡意识与个人仪式人手,对海明威的小说世界试做一些分析.一海明威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早年的生活看似正常,并无创伤二其实,死亡与暴力的阴影很早就笼罩了他的心灵。在1925…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名作,作者在小说中将象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为读者展现出美国内战之后南方的社会变迁以及南方不同社会群体的历史命运.旧南方的崩溃、南方贵族的衰落、南方白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南方黑人磨难与希望并存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在小说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中充满了暴力想象,表现为语言暴力、暴力本性、暴力崇拜、暴力自虐等方面,但其根源却非日本,而是传统的侠-士文化精神与都市情绪的非理性发泄,与左翼文学出于政治理性的革命想象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在小说中关于技术暴力的描写可以归纳为直接性暴力、慢性暴力、类像暴力等三种形态。技术的直接性暴力指的是技术对包括人体在内的物质环境所造成的短期内可以察觉的伤害与污染,而慢性暴力指的是技术对物质环境所造成的隐性和潜伏性的破坏,类像暴力则以媒体技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构成的威胁体现出来。通过这三种暴力形态,德里罗小说对现代技术的责任伦理限度和责任伦理主体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