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宝黛爱情的悲剧美。第一,概括悲剧美的性质;第二,阐述宝黛爱情的发生、发展、成熟以及不可调和而形成的悲剧,第三,从时代、社会的角度论述产生悲剧的原因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悲剧的范畴十分宽泛,就悲剧自身而言,凡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悲剧,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很难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形象,能与观众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人们有机会站在审美的高度来欣赏悲剧、认识悲剧。本文从分析三个代表悲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形象入手,探讨悲剧本质,分析悲剧的审美价值。首先从觉新说起。觉新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这个人物独特的身份和典型的性格,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多余人”的悲剧性命运。他是一个大家族的“承重…  相似文献   

3.
《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蕴含了西方悲剧的三个历程,即命运悲剧、个性悲剧和社会悲剧。社会悲剧是葛利高里悲剧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生,既是伟大的一生,同时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鲁迅主体悲剧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因此,其文学作品呈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本文便试图从鲁迅主体悲剧意识倾向的生成、作品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悲剧的外在表现形式三方面探讨鲁迅作品的悲剧意蕴,从而认识悲剧意识之于鲁迅,既是悲哀的,同时也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阳戏典型剧本《安安送米》,从文本出发,旨在探讨其悲剧艺术。所关注的层面有如下三点:悲剧冲突的展开、悲剧氛围的营造以及对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本文认为该剧是在情与理的悲剧冲突中展开关目,成功地营造了以“苦境”为核心的悲剧氛围,并以团圆和关的结局展现了对中国悲剧传统格局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06,46(2):21-29
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古代群体自由、近代个体自由(人性自由)、现代个性自由的演变产生出了古典悲剧、近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三种内核不同的悲剧范畴,引导着三种不同倾向的悲剧形态。悲剧集中表现着崇高,它们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显现着不同的美学风貌和品格。古典悲剧的崇高感是群体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古典悲剧同古典崇高一样都呈现出平衡、对称、稳定、有序的形态,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和必要的情感张力;近代悲剧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人物的各种情欲为中心,从而显示出近代悲剧关学的个人主义性质,体现了近代崇高的美学内涵;现代悲剧凸显的则不再是尖锐的外在冲突中的崇高,而是价值尺度更其内在化的崇高,展示了现代社会人所遭遇的精神上的痛苦、迷惘、焦虑、孤独,表现了人对自由生存和完整个性的热切渴望和无尽追求。从古典悲剧、近代悲剧、现代悲剧与崇高的不同形态和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学和悲剧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把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逐步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在唐传奇和“三言”中,爱情悲剧题材的作品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艺术成就上具有代表意义。如果对二者进行一番比较,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形成阶段到成熟阶段艺术演进的轨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小说史,正确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与唐传奇爱情悲剧作品的比较,论述“三言”爱情悲剧作品在悲剧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琐论三题乔力内容提要:宝、黛婚恋悲剧实质是他们的叛逆思想为封建礼教所不容,贾氏家族衰败首先决定于封建统治阶层激烈的矛盾斗争。《红楼梦》网状多层立体的复合结构方式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借助精彩的细节描写刻画丰富而多侧面的人物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艺理论界从一九七八年开展对马恩悲剧理论的广大规模的研讨以来,由于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学是历史的、美学的有机统一这一根本性质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没能把握住马恩悲剧美学是建立在“历史的”这一最高级位的系统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整体性原则,从而不能从历史的总联系中把握马恩悲剧美学“三型四性”的整体构架,以致不能把握其悲剧理论的必然性实质。由于必然性不明,而出现理论的各种偏颇与失误,离开两位  相似文献   

10.
希腊神话与圣经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两大起源,二者在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二者虽然同属希伯来文化源头,却在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面对悲剧命运,他们更多地以理性情怀来对待。在此从孕育文学土壤、神、人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差别,分析希腊文化中悲剧因素的非理性实质和希腊人应对悲剧的理性情怀,以及希伯来宗教理性文学所蕴涵的非理性激情。  相似文献   

11.
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可分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 ;其悲剧意识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氛围和故事结局之中 ;民初言情小说悲剧意识的产生既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美学追求有关 ,又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悲剧光辉灿烂,至今仍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对我们仍有着参考和借鉴之处。本文主要论述了古希腊悲剧中悲剧主人公的创造,悲剧反映社会生活矛盾的规律,以及悲剧的命运观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视“悲剧”为“艺术皇冠”不同,温柔敦厚的儒雅气质和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导致中国悲剧学长久缓行在直觉水平。然20世纪中国的现实和艺术,充满悲剧意味,作为民族现代悲剧美学家的陈瘦竹,富有创见地将古今中外悲剧艺术相接通,予以知性和情感观照。他以崇高为悲剧之本质内涵,依此透析英雄悲剧、平凡人物的悲剧和错误造成的悲剧三者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并强调悲剧中乐观豪迈的因素。晚年的陈瘦竹潜心研究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等悲剧理论,全面阐发现代化潮流给悲剧艺术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现代悲剧新趋势,比如以悲剧崇高征服和超越苦难,悲喜因素的混同交融和“富有诗的目的”等。陈瘦竹坚持从现实关切、社会冲突中寻求悲、悲剧和悲剧快感的合理解答,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鄙弃偏于一隅的闭门造车,主张“东张西望”“兼收并蓄”,可信性、科学性是陈瘦竹悲剧美学的重要出发点,由此他实现对现代悲剧美学原则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俄狄浦斯王》和《还乡》两部不同时代的悲剧作品为代表,从主题、悲剧效果、悲剧成因、悲剧主人公身份以及悲剧表现手段等方面探讨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文化的审视中洋溢着厚重的悲剧意识;对弱者悲剧命运的关注;在国民性弱点的透视中洋溢着厚重的悲剧意识;三者构成了老舍笔下悲剧形象的思想内含,表现了老舍敏锐独特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按照理性主义的观点,由于正义愿望与历史阻力之间的永恒冲突,正义蕴含着悲剧精神。首先,在发生论上,悲剧滥觞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悲剧常产生在人的命运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具体表现常演化为哲学家对正义问题的思辨及论争,文学家以悲剧形式对正义价值进行追问,两者殊途同归;其次,在形式论上,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并在这种非理性的超越中实现人的卓越性,这种非理性的特性在形式上表现为悲剧式的酒神精神的狂热和迷醉;最后,在效果论上,悲剧是对正义的理性反思,它旨在培养人的正义理念,构建正义与悲剧同构同属的理性基础。在人类本体论的视域中探究悲剧精神的正义论,能给予我们生存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小说中,尤其是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巨著中,作者通过悲剧冲突的描写和悲剧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进而达到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悲剧意识,人们马上想到它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但现实的悲剧性并不一定总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真正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对悲剧性现实的理性把握和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具有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亦如此,同时又赋予了悲剧意识新的内容,即蕴涵在具体而现实的爱情和社会理想悲剧中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