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提出了邓小平义利现的新命题,指出这是古老的义利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我党治国方略和主体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内涵在义利关系上的凸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义利关系上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本质要求在义利关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义利关系上的标示。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内涵丰富而精深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三个有利于”正是从一个新的角度阐发了邓小平社会主义义利观。本文试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出发,通过揭示其所蕴涵的伦理价值,全面阐发邓小平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理论,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一场义利之辩,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宋明时代,乃至目前伦理界重新对义利之辩的反思。可见,如何认识“义”与“利”?是提倡“义”,还是“利”,或者是“义利并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中国古代义利之辩的历史背景,中西方伦理之本质差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伦理道德在变化等分析中,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须提倡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义”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利”并重。  相似文献   

5.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中一这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把握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纠正和发展了传统的义利观,既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蕴含着三个战略规定 :①在教育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相互制约关系中选择快一点发展教育 ;②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制约关系中选择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③把教育作为一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手段来加以重视和发展。“三个面向”互为目的和手段 ,并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个面向”的划时代贡献在于阐明了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利关系的本质内涵。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是党践行其宗旨的过程中协调义利关系的道义性实然,是党巩固其执政地位的过程中协调义利关系的功利性使然,是党提高其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协调义利关系的道义性应然,是党履行其执政责任的过程中协调义利关系的功利性必然。  相似文献   

8.
快速、机遇、台阶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色。“三论”从理论上回答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指导我国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原则。文章具体阐发了“三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认为“三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作者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以及他的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见解 ,提出了邓小平义利观的命题 ,指出这是颇具东方特色的古老的义利论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曾提出社会主义“建立”和“建成”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邓小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党在十三大时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此论断中,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割裂;那种认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是倒退的看法,是错误的。在此阶段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在此阶段,我们应具有前瞻性,要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于社会主义运动中  相似文献   

11.
取信于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集中深刻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心系于人民、坚持取信于民的崇高思想、基本价值取向和鲜明革命风格。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继续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两大命题的提出孕育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一环及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为激发和调动"经济人"趋利求富的欲望和动机,使国家和人民尽快脱贫致富,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其思想的着眼点在于效率;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并作为最终的价值旨归,其思想的重心无疑是公平。"先富"和效率只是手段和策略;"共富"和公平才是目的和归宿。在中国目前"先富"与"共富"远非完全和谐、甚至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的这些提法是对邓小平"先富"与"后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在新时期实现"效率和公平"和谐统一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由邓小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决定的。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有其历史根源,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但也有严重的缺陷,必须进行改革。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主题论作理论根据,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创立与发展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帮助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纠正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同时,在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指导下,中国不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梯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另外,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使中国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向“政治特区”探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等方面对发展本质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文章深入分析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本质问题上的理论成就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深刻揭示了这些理论成就对于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的四大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中不断地实现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观的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观的创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观创新等。社会主义观不断创新,深化了我们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使党在理论、路线和纲领上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建党90年的光辉历史表明,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到邓小平关于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的论述,到江泽民的"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再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进,体现和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并与人民荣辱与共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的荣辱观始终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生理论的扬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毛泽东民生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与创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效破解了毛泽东留下的民生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邓小平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毛泽东的"列宁主义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列宁主义观"两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列宁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是当前进一步捍卫与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