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基本上反映了17世纪初期北京方音的面貌.但是因为它存在人为设置音类、存古、迁就方言或者韵书与韵图安排不统一等问题,使得它的音系带有人为审定的成分,从而影响其纯洁性.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不再押韵的韵脚字,江永把它们归结为方言的不同读音。在《古韵标准》中,江永屡次提到"方音假借"、"方音偶借"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可以研究其与后来段玉裁提出的"合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慧琳<音义>在给唐代方音(如吴音、秦音)注音时,有以方音实际读音注音的体例.明此体例,可以了解慧琳<音义>中方音读音的真实面貌,还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比如慧琳<音义>中吴音、秦音的性质以及某些屋韵三等唇音字与某些咍、佳韵牙喉音字的读音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本<玉篇>中有大量换用音符形成的异体字,其音符换用方式有4种:换用音符字的异体或俗体;换用同音字;换用近音字(音近程度不同,分7类);换用读音不同的字.大多数异体字换用音符时考虑了音符字的表音作用,但也有部分没考虑表音作用.原因有三:或因简省音符,或因类推选择了特定的音符,或因崇古对音符已不表音的传承异体字不作改变.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可能是根据当时的方音或某字已失传的读音而换用音符.  相似文献   

5.
历代都有人谈关于打字的问题。明末清初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清初李因笃认为,挞字变声调减笔画就成了打;王力先生认为,打读丁雅切与方言无关,把打的音变列入"偶然性"一类。其实,打字汉代就有,是朾的俗字。打字本音德冷切或都挺切,读如丁雅切是唐五代西北的方音现象,敦煌文献和现代西北方音均可为证。打的丁雅切后来上升为通语,南宋以后进入韵书,而德冷切或都挺切的读音则保留在吴语等方言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研究晋方音史的资料包括当代方言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包括:现有研究晋方言的各种资料及研究各大方言的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晋人不同时期的韵书及诗词用韵,不同历史时期散见于典籍中的有关晋方音记载,域外民族语言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对音材料的整理成果。最后提出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7.
金牛镇位于大冶西部,其方音不仅与大冶市区方音差异较大,而且与大冶境内的其它小片以及周边的鄂州方音、黄石方音、阳新方音之间差异也不小。前人众多研究成果将大冶方言划分为赣语。金牛方言入声保留喉塞音韵尾,调值自成一调(调值53)。本文从金牛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入声两大方面来浅析金牛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罗翽云是早期较全面地进行客家方言研究的学者,<客方言>是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客方言>是早期客方言研究的集大成者,第一部较为规范和条理贯通的客家话词典;它从理论上较系统地探讨和总结了客家方言和上古音的联系,形成相对应的九个观点,说明了客音存古的现象和反证清人关于上古音的一些论断;它利用明清学者的研究成果,多采取词汇训释"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在解释词义时形成自己的特点.<客方言>的成就在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总结和开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振振堂(联稿)》对联所注叶音的归纳与分析,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观察到,一百年前的江津方言乃是当时"西部官话"属下的一处地点方言.如同现今的江津方音和重庆(主城区)方音存在差异一样,当时的江津方音也同重庆方音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