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4年10月19日,在蒋介石的一再要求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了美国驻华军事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史学界把此事称之为“史迪威事件”。这一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探讨剖析这一事件的成因,是研究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国内史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史蒋之间的个性冲突,特别是归之于史迪威的个人性格。二、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1941—1944年美国对华政策入手,阐述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重点论述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采取的一系列援华抗日政策;驻华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的来华及其使命,揭示蒋介石政府同罗斯福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1942年2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的邀请,派谴史迪威将军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又接受了蒋介石的要求,将史迪威将军解职撤回,此即所谓“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战后海内外对此众说纷纭,对史迪威本人也毁誉不一。今天我们依据历史事实对这一事件再作分析,有助于了解抗战后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4.
试论史迪威来华使命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四星上将史迪威,就此结束了战时中美关系史一场复杂的争斗。历时两年零7个月艰辛的史迪威来华使命最终夭折。本文试就造成这一重大事件的原因进行探讨。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结束了观望,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登上了战争舞台。美国只有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才可能继续保持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在此前一年,罗斯福曾在一次高级会议上与三军参谋长商定:一旦美国被拖进战  相似文献   

5.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期间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本文从战时美蒋双方的战争指导思想和整体战略的宏观分析入手,具体剖析了史迪威事件发生前的几个主要矛盾焦点,论证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就这一事件的评价,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变,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也粉碎了美国的孤立主义幻想。事变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同时在美、英“阿卡迪亚”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国战区,应蒋介石之请,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3月派遣史迪威将军到中国出任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蒋介石为司令),兼美国中印缅战区部队司令并负责监督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的分配和使用。1943年8月,同盟国东南亚战区成立后,史迪威又兼任了这个战区的副司令。到1944年10月,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都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史迪威指挥的北缅对日战争,斩关夺…  相似文献   

7.
评述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对华的态度经历了淡漠、转机、合作抗日与逆转的四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共的态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经历了三个交错起伏的阶段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发生变化的根源,除了中共的武装力量显示出的作用外,是以中国战局和国际形势为转移的,又是以美国的全球战略为依据的。三个交错阶段是:第一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是促进国共团结抗日。然而在此期间,蒋介石是要美国的援华物资与军事装备,消极抗战,实行限共政策,削弱了抗日力量。有鉴于此,以史迪威为首的援华派主张支援中共,以促成和巩固反法西斯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争执深刻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追求霸权的实质。史迪威来华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服务。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争执具体反映了美国开明派同中国顽固派 (其后台是美国保守派 )在如何实现美国政策目标上的冲突。罗斯福居中调控 ,在关键时刻牺牲史迪威 ,是想主要依靠蒋来实现其政策目标。罗斯福死后 ,右派政府把扶助蒋介石的政策发展到极端 ,导致战后冷战的惨剧  相似文献   

9.
滇缅战场与史迪威张曙东史迪威(1883~1946)将军是美国一位杰出的高级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打败德、意、日为轴心国的法西斯侵略者,他以59岁高龄而受命出征参战,于1942年2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担任中印缅战场美军司令,协助蒋介石组织中...  相似文献   

10.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把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11.
试论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8月美国任命史迪威为中缅印战区盟军参谋长。在其后的岁月里,史迪成与蒋介石发生了极为深刻的矛盾,美国不得不于1944年10月召回史迪威。回国后,消息被严密封锁,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在回答提问时说:“史迪威与蒋介石的争吵,不涉及租借法案,不涉及喜玛拉雅航线空运吨位,不涉及战略,不涉及政策,也不涉及赫尔利和纳尔逊,也不涉及高斯的辞职,同所谓的共产党人也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个性问  相似文献   

12.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现将部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以供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学术界一般是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评价的。 第一阶段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中美关系由淡漠开始走向转机的阶段。 许多学者认为,1937年到1941年间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执行的是维护本国利益的两面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一方面进行遏制和抗争,另一方面又实行妥协、姑息,即绥靖。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方面给予同情和一定的援助,另一方面又不积极,甚至企图牺牲中国的部分权益,同日本谋求妥协。分歧在于,哪一方面占主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绥靖日本,牺牲中国利益占主导地位。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遏制日本,援助中国占主导地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1937年到1941年间美国在中日战争执行的政策还应分阶段来进行考察。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促使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前一阶段,消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后一阶段,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史迪威来华职责权限之争看美蒋的不同企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的坚决要求下,召回了在中国战区的史迪威,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迪威事件。国内外史学界就史迪威召回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众说纷纭。本文仅就史迪威来华所任职务职责权限之争所反映的美蒋不同的企图作一粗浅的剖析。1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早已在欧、亚、非三大洲燃烧。美国政府决定采取先欧后亚的政策,即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然后再转向亚洲。为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贯彻,必须在亚洲战场上牵制日军的主力,使其无力向广大的太平洋地区和南亚次大陆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不直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始终处于不冷不热、不近不远的状态。在中美关系中,美国一直居于强势,美国对华政策对中美关系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意识形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运用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充满着矛盾,与蒋介石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华。文章试图以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为背景,对其加以分析,从而探讨史迪威事件对于美蒋矛盾以及双方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围绕 1995— 1996年的李登辉访美及随后的台海危机、1998年的克林顿访华和 2 0 0 0年的对华PN TR ,美国媒体有大量的报道。通过对这些报道的统计、引用和比较 ,本文实证分析美国媒体对中美关系的积极、消极和模糊影响。指出在中美关系起伏不断的情况下 ,媒体的积极影响是短暂的 ,消极影响是经常的 ,但可以争取对中国客观、中性的报道。中美关系的现实是美国媒体影响作用的背景和基础。媒体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决定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克林顿入主白宫,中美关系在经历了对抗、正常化、发展和困难若干阶段后,进入新的调整阶段。冷战后中美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旧战略基础转换、亚洲因家突出、意识形态分歧明显、美国两党一致立场的消失和恢复等方面。在这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诸因素以及最惠国待遇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并介绍了我国在中美关系上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华援助,使中国继续抗日,以赢得盟军对日决战的准备时间。为此,1942年3月,罗斯福派曾任驻华使馆武官、对中国十分熟悉的史迪威中将担任中国战区参谍长,作为美国总统代表和驻华美军司令官与蒋介石合作。  相似文献   

19.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陶季邑 《国际论坛》2012,(6):34-38,78
美国学术界较系统考察了2007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包括分析此段时间中美关系的积极方面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中美关系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和仍将继续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中美关系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美国学术界这些研究总的来说比较客观并具有积极意义。当然,美国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亦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