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主义与教育开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对教育的影响由来已久,它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体现教育公平。从人本主义研究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就会发现它有两大不足。首先,对人格培养重视不够;其次,教育体制有待完善。因此,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教育观念上要尊重学习者作为独立个人的价值;在教育目的上,要以培养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为目标;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模式上,要改变教师角色,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这样,才能打开教育禁锢,实现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长庚 《兰州学刊》2003,(2):115-117
情感是人的重要主体心意机能之一 ,是主观精神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知、情、意的全面教育和人格的整体完善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因此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 ,情感教育却受到来自工具理性和感性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同时 ,当前的情感教育自身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这都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一个复杂综合性概念,它不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某种必然内容的主观体验;它不是恒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有层次、高低之分。它是在苦与乐的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在不断选择与创造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幸福教育主要就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间的情感体验和共同追求,是物质与精神、快乐与痛苦、知识与智慧、德行与理性的统一。本文试图通过"确立一个价值理念和做到两个统一"来促进教育的幸福发展。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属性,积极的道德情感对人的良好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思想品德知行转化的重要环节.为此,基于情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出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切物包括无机物和植物都有需要,因此需要具有客观性,是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实现形式从无机物的被动,到植物的主动,到动物的欲望,再到人的理性,总的趋势是从客观走向主观.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发展史、本质和价值;欲望是实现需要的一种心理形式;价值是需要而不是欲望的满足及其程度.需要、欲望和价值是该书的三个基本概念.需要是人的客观方面,欲望是人的主观方面,二者的辩证,意味着人的内部矛盾,意味着主体不等于主观,这是该书的基本逻辑.把握人本身,为人的解放确定正确方向,对主体的分析是前提.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是将学生从主体方面来理解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主体间平等、创造、互惠、开放和和谐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其本质是教育主体与"实践的现实的世界"对话.在对象化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学生主体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发展着人的主体性,从而也实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化.对我国现行教育目的进行审视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着"应然"与"实然"教育目的冲突,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人"的缺位,在内涵上存在层次性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厘清教育目的的教育主体,凸显人的价值与发展,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性等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并非纯粹的理论建构,其思考路向和问题设定都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问题紧密相关,把美的情感教育落实于具体的"立人"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追求和现实针对性。作为系统的理论建构,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又融合着中西美育思想的精华,在借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传统的同时,又沿着西方哲学固有的传统思路,以"知、情、意"对应"真、美、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美育理论与席勒、康德、卢梭和尼采等人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对于感性、生命、情感,人的个体存在价值及其意义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为人所有,情感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情感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要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情感呢?第一,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之爱是特殊之爱,是对接班人之爱,对人才之爱。这种爱虽非父母之爱却又是最理智、最自觉之爱。爱是人的本能,是人的一种需要,因为人类的社会需要有两种,一种是原始需要,另一个是高级需要。在原始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漠视受教育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二是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于是,受教育者总是被看成一个个冷冰冰的需要改造的"对象".因此,在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确认任何一个"政府人"都是具有心理活动的主体;二是肯定政府人作为受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情感、理性等方面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性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其"唯心主义"、"不科学性"表现在:用抽象的人本主义、理想化的道德观念来批判社会现实,质疑社会现实的合理性。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历史观的这种批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首先需要指出,这种观点用以界定"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另外,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人本主义有其具体、明确的内涵,是合理的、正义的、可实现的,用这样的人本主义及其道德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并无不妥之处,谈不上是"唯心主义"。最后,还需澄清:"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并无必然联系,唯物主义者同样可持有人本主义立场。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历史观,不宜定性为"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而应理解为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唯物史观初级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五四,先声却在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译介。鲁迅是从反封建政治要求出发引进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拿来中国厘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创作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篇章。周作人从主张"人的文学"到对文学应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揭示,再到倡导儿童文学,呼唤女性文学,使中国有了较完备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复杂的客观事物和多方面的输出信息面前,人们感觉器官不可能将它们全部输入大脑,而只能有目的地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于是,"目的"便成了感觉活动中人的内在尺度即人的需要或者说价值的尺度.这种价值尺度反映了主体(人)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和情感意志,以此调节和控制主体选择感知活动的方向.这实际上涉及到所谓的价值问题.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用性(这个一种是广义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民主观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的民主观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他的早期民主思想,是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偏重于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民主观的吸收、批判和改造。它源自人本主义,是以改造过的人本主义来批判黑格尔:“黑格尔不去表明国家是人格的最高现实,是人的最高的社会现实。”(《马恩全集》第1卷第411页)。主张:“民主制是从人出发。”(同上第281页)因此,他那时给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定下的定义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就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对大学教师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信息加工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论、情境学习理论及参与理论等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简要分析,希望大学教师吸取各教育理论的优点,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和自主的原则;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把学生看做客户和伙伴,知情并重;掌握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智力因素外,还要提高自己的志向、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正涉及现代教育EQ管理教育的内容。这里我着重谈谈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所持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认为,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念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反之,使人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会产生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能推动、强化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的热爱,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等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在这里仅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情感,从它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如何培养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构成价值的主观因素在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对人的有用性;其客观依据在于它的属性、作用、用途。任何价值,总是反映着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定关系,因此,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都是人,一切价值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价值。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惟一的价值主体和价值享用者。然而,人同时又是价值的客体和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改造,是个…  相似文献   

18.
人本法律教育观是指以人本主义思想统筹整个法律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公正的价值评判能力以及专业与相关技能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宗旨,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现其人格培养及个体价值的机会的法律教育理念.它要求法律教育把学生作为法律教育的本源、依归、主体、目的;它要求我们革新法律教育理念;变革法律教育方法;更新法律教学技术或技巧.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一书看,孔子对"仁"是极为重视的。孔子论"仁",其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人。他所论述和探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的道德和人的完善等问题。"仁"的思想体现着孔子对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他对"人的本质"的规范和设计。仁爱也构成了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基。当前我们考察孔子《论语》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以期获得对于语文教育的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章龙  卢彪 《江海学刊》2012,(2):223-229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传统的价值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往往采取"灌输"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主体性的展示,它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精神和灵魂的交流活动,不仅要有主体性,而且更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主体性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丰富和完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实现的有效路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强调在"人的实在"中交往、在"以人为本"中对话,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主体间性中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