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重属性,包含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和作为认同政治的文化标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分类保护策略,并讨论了基于认同政治的保护困境。文章认为,在从事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上两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重属性,包含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和作为认同政治的文化标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分类保护策略,并讨论了基于认同政治的保护困境.文章认为,在从事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上两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然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和谐理念.从文化形态看,中国传统的集团文化表现出重道德秩序的"人伦型和谐"理念,西方传统的经济文化则是重效率合理性的"知识型和谐"理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集团经济文化形态,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多文化交融的"开放融合型和谐".  相似文献   

4.
国内关于文化哲学的理论研究有多种路向,笔者认为有三重主要的解读维度:一是作为文化学科元理论的文化哲学;二是作为与意识哲学不同范式的文化哲学;三是作为批判理论的文化哲学。通过对这三重维度产生路径、理论渊源、理论形态的分析评述,可以看出,三重维度虽然具有很大差异,但有两个共性的不可逾越的理论内核,这也是文化哲学的合理内核:其一,文化哲学基础在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其二,文化哲学的根本理论生长点在于现代性批判。二者构成文化哲学范式展开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自步入文明之初就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血缘因素,而西方文化中血缘纽带的解体比较充分。受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缺乏对个体与整体对立的认识,重整体轻个体;而西方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将个体与整体区别认识,重个体轻整体  相似文献   

7.
以高语境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和以低语境文化为代表的美国在言语交流上采用不同的模式,中国的高语境文化是间接、含蓄、重非言语信息,并以听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明晰、重言语信息,并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言语交流模式。认识语言形式背后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差异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与"非形式"、"物称与人称"、"焦点视与散点视"等三个不同的侧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与分析,认为英语重形态、汉语重语义;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句子多为"焦点视"而汉语句子多为"散点式".并从不同的语言系统及其不同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比较,解释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中西文化在品性中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卢梭的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它对中国文化的代表郁达夫作品的忏悔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郁达夫作品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有着对卢梭的超越及其自身的矛盾。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不断的渗透与交融中,由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情结,给这两种文化带来了剧烈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中西音乐艺术教育观念中人才观和教学观的差异:人才观方面,西方重个性的发展,中国重道德人格的培养; 教学观方面,西方注重音乐本体研究,重理论教育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国侧重音乐的宏观研究,重经验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中西方哲学思想、世界观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 ,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文章通过用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进行分析对比 ,从而揭示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语言都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其文化的烙印。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义极大地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从开头到结尾,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鲜明的宗教色彩,这些宗教色彩也使这些演说辞更加具有鼓动性。  相似文献   

13.
台湾原住民支系庞杂,族社众多。历史上台湾原住民类别的界定,以日据时期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一为明清时期的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分类者主要是民间士人与地方官吏,类别的结果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强,没有科学凭据;二为日据时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性分类,分类者是学有专长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类别的依据为语言、文化、体质等民族特征,学术意涵浓厚。台湾原住民的族称多是异文化视野下的“他称”,而非反映其自身认同与文化记忆的“自称”。  相似文献   

14.
英汉称谓语与寒暄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交际中的日常用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源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又受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际之间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将从英汉社会与文化的差异来讨论英汉日常用语中称谓语与寒暄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 ,汉语称谓系统处于新旧更替中 ,并呈现出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汉语称谓系统内部纷繁复杂的景象深深植根于古老的汉文化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汉外翻译,都要以忠实地向外国学习者和读者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若干片段中的称谓运用及其五个英译本的翻译,说明译者在处理汉语相关称谓现象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社交称谓人文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浓缩和结晶。考察研究中国社交称谓文化不仅能有助于国外读者嘹望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中英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以《红楼梦》中复杂繁琐的人物社交称谓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圣经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美国新当选总统就职时,都要手抚《圣经》宣读誓言,然后发表就职演说。为了唤起民众接受并支持自己的施政纲领,就职总统大都在演说辞中浓墨宣扬基督教思想文化,引用《圣经》典故格言,效仿《圣经》文体风格,以使演说威严、庄重,更具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失真,指由于不同语言各自的文化特征所导致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的丧失现象。以《红楼梦》第27回丫鬟小红与王熙凤的一段话为例。在这段话中,聪明伶俐的小红一连使用了17个含有“奶奶”的称谓词,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与尊敬”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采用韦努蒂以文化为导向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划分,对比分析这段话的三种英译(乔利、霍克斯、杨宪益),试图找出译文中文化失真与翻译策略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日用家当》选自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Walker的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国内外学者大多围绕小说的主题——黑人对待文化遗产继承的态度进行研究,但也可以另辟蹊径,运用称呼语的理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其文体价值。小说中母亲在不同的场合下对大女儿、大女儿男友及小女儿使用了名字、头衔+姓名、物主代词+名等不同的称呼语。这些语言手段在《日用家当》中的运用可以产生独特的文体价值——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母女间的亲疏关系;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进而,揭示并深化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