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近日出版了新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此书是叶朗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和执教美学的结晶.在这部书中,不仅充分反映了叶朗先生的学术积累,而且展示了叶朗先生对当下中国美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前沿问题的前瞻性思考.本刊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与叶朗先生就此书的出版,做一次学术对话,希望能够借此展开对21世纪中国美学创新之路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2.
余三定教授     
余三定,男,湖南岳阳县人。1956年7月出生。1980年10月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系。1981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华中师院中文系进修,1992年上学期在国家教委中南干训中心学习高校管理,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者(导师为叶朗教授),1995年2月至1996年7月在华中师大文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毕业留校后一直在中文系任教文艺学、美学等课程。1987年2月任岳阳师专中文系主任,1996年8月开始任岳阳师专主管教学的副校长,1998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湖南文学学会副会长、岳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其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潘知常,1956年12月出生,祖籍湖南醒陵,自幼生长于北京。1977年考人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教授美学、文艺学。1983年2月—1984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随美学硕士研究生班研修美学。1988年被郑州大学“特聘”为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南京大学,1993隼经“特聘”担任南京大学文学教授,兼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美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美学。目前还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  相似文献   

4.
陈娟 《船山学刊》2022,(5):52-62
叶朗将古代美学资源的现代转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创新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意象美学理论体系。其中,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意象思想的阐释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他的阐释方法。叶朗将王夫之的诗学思想放在古代诗学的发展脉络中看待,认为“意象”是王夫之诗学思想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对王夫之的诗学思想进行体系化。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思想的这种阐释,是一种重构式阐释。重构式阐释在较大限度上打通了当代美学语境与古代美学思想之间的隔阂,使得古代美学资源在当代重新焕发出理论活力,是古代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化和当代美学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继承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老一代美学家谨严扎实、不断创新的学人风范和治学精神。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探寻,前进。一方面化大气力整理、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富遗产,另方面又致力于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杰出学者。一叶朗196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开始踏上了他的美学探寻之路。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在宗白华的指导下,和于民一起选编“中国美学史资料”。这部资料选于1963年完成初稿。以后长期搁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研究——访刘纲纪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7年3月30日,笔者拜访了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纲纪先生。刘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出版了《“六法”初步研究》、《龚贤》、《黄慎》、《书法美学简论》、《美学对话》、《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等专著,目前正与李泽厚共同主编多卷本的《中国美学史》,在美学界颇有影响。作为刚刚涉足于美学领域的青年人,笔者想通过这次采访学习刘教授的治学经验,并借此机会请他谈谈对目前国内学术动态的看法。以下便是我们之间的谈话——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讨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点时,不少人认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表现”,而西方传统美学重“再现”。叶朗先生所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这种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是并不符合事实”。我觉得“流行观点”虽有偏激之处,而叶朗同志所摆出的论据和资料却不能说明自己的立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证明了它的相反结论。现特以一孔之见,试作辨析,恭请同仁明鉴,并求指教。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12年,是《学术月刊》创办55周年。以此为契机,2012年12月15日,《学术月刊》编辑部假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会议室,召开了以北京地区中青年作者代表为主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由《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主持,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王一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长莉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肖鹰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中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万明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聂锦芳教授,清华大学经济学院的孟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张志伟教授、干春松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韩立新教授,北京大  相似文献   

9.
汤一介教授,湖北黄梅人。1927年1月生于天津。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汤一介教授1951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作。1956  相似文献   

10.
朱良志简介     
《江淮论坛》2010,(5):F0002-F0002
朱良志,安徽滁州人,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安徽省文科最年轻的教授.后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关学与关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1.
叶朗同志在《学术月刊》1980年10月号发表了《不要轻易否定脂砚斋的美学——就脂砚斋的评价问题与郝延霖、徐迟等同志商榷》一文,对脂评“自传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拜读以后,不敢苟同。下面谈几点意见,进一步相互探讨。1.被叶朗同志用来推倒徐迟等同志观点的所谓脂砚斋批语,作者是畸笏,不是脂砚斋。为了能说明问题,特照录庚辰本第十九回中的这条双行墨批: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其前身为武汉大学教育哲学系,创建于1922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由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李达教授主持重建,并兼任系主任。我国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陶德麟先生亦曾担任系主任。1996年12月成立哲学学院。1999年哲学、中文、历史、艺术等院系合并,组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恢复哲学学院。现设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和美学与艺术史系(筹)。作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相似文献   

13.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3):28-28
《美学原理》(叶朗著)2009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系统讲述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和审美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归结为提升人生境界。本书内容丰富、新鲜、生动,文字明白通畅,插图优美。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科界中青年学者简介▲李小兵教授李小兵,男,40岁,四川成都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入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1991—19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进修。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副导师。从8...  相似文献   

15.
张小琴 《阴山学刊》2004,17(5):18-21
孔子美学研究有三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实践美学是建立在传统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不能适应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需要;而徐复观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实质,未深入到个体生存的本真层面;以叶朗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道家美学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忽略了孔子美学本体论的探索。孔子美学的未来走向,应建立新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并将其研究对象放在艺术的生活世界,从而确立孔子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樊瑞平教授与毛泽东思想研究樊瑞平教授,山东郓城人。1932年生,196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大学任教。现任山东大学毛泽东邓小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樊教授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  相似文献   

17.
王守华教授和日本哲学研究王守华教授,1938年生,江苏常熟人196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旋师从著名哲学家朱谦之先生,读东方哲学研究生,1965年毕业,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胜利油田工作,1982年来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副系上任、研究室主任,现为...  相似文献   

18.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19.
彭国华 《云梦学刊》2010,31(4):10-10
刚才几位教授的发言,在肯定当代学术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包含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眼光,这对当代学术的健康发展是更为可贵的。本人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受过几年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美学是再现论的美学,还是表现论的美学,这个问题在前几年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热潮中,得到了很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西方传统美学和艺术偏重于再现、摹仿、写实,而中国传统美学则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然而叶朗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里,却针对此种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引用了大量的典籍,来证明中国传统美学是非常注重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和再现的。在这里,我们不想详细地评价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的是与非,我们只是想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与再现的认识,必须基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民族特质的把握,如果没有这种把握,而单纯地用西方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来看待中国传统美学,把它与西方古典美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