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但是20年来,为什么一直处于共识与分歧并行的态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多元一体理论内涵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论,而如果再加上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论的诠释和解读,一些不理解和质疑就可能迎刃而解。面对全球化,在“属于中国的就是属于世界的”这个事实面前,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而只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相匹配的中华民族,才能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正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就是属于中国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结构与过程:再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但是,20年来却一直处于共识与分歧并行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元一体理论内涵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论,如果能加上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论的诠释和解读,一些不理解和质疑就可能迎刃而解。面对全球化,在“属于中国的就是属于世界的”这个事实面前,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而只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相匹配的中华民族,才能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正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就是属于中国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华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不断成长、发展乃至转变。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传统精神,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精神。中华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也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等都是这种凝聚力的表现。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支柱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素质是由行为素质(这一点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知识素质与精神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于它的判断,依据其构成,应分别参照不同的标准,依次是民族性与合理性、普及性与创造性以及时代性与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本特征。对子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现状的判断,有“爬坡”与“滑坡”之论,作者在两论之外提出“断裂”一说,认为提高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途径不在于“转轨”,而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2.
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八届政协委员、海外华人杰出的青年实业家姚美良先生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姚先生之所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使国家和民族更加强盛。他坚持“三个结合”,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开发落后地区相结合、与办实业结合、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相结合,斥巨资为国家办了多件实事好事,充分体现了他秉承“家训”与爱国主义思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 主要目的之一,那么民族复兴在经验感受上会给予人们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显然属于政治美学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从政治美学视角考量的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形象呈现上就是民族威仪的建构,其具体内容表现在“威” “德” “文” 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复兴民族的民族形象。“威”表现为中华民族通过强大的国防和经济实力彰显出来的民族威严,“德”表现为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 “文” 表现为中华民族偃武修文的民族风尚。民族威仪是“威”“德”“文”共同作用的统一体:“威”不是“文”“德”的对立存在物,基于“文”“德”的“威”必然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 “德” 既是对“威” 的规定,又是“威”的手段和目的,“德”亦可生“威”; “文” 则是“威” 和“德” 的外化和昭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民族威仪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14.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必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光辉悠久的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苍桑变化、王朝更迭而一直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近代,“我们国家,民族历尽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未亡”,越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的中国式现代化,它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寻求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共产主义为最终旨归、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与“中国实践”的有机对接,它迅速完成了从“西方”到“东方”、从“注重工业”到“全面推进”、从“外生学习”到“内在创新”、从“顺序串联”到“同步并联”的逻辑转向。中国式现代化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面型的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兼顾中国利益和世界发展的科学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着复合性的辩证特质,它妥善处理了个人和集体、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中国和世界的辩证关系,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方案,又是世界人民摆脱贫困和危机并走向更加高级、更加文明的社会形态的有益借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继续推进,人类文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所阐述的“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论语》的思想影响 ,形成了中华民族提倡“修身、克己、贵贱志不渝”的传统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包括以下的内容: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二,不唯书、不唯外、不唯权威的反教条主义精神;三,自信、自强、自立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为“主体”的精神;五,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今天,在面向21世纪的民族精神的探索和重建的过程中,毛泽东精神仍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与历史方位。精神纽带是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我国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又一重要话语。精神纽带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能够凝心聚力,使得各民族人民精神相依的连接性内涵与机制,为较为抽象的“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历史逻辑、现实基础、文化传承与理性建构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四个一体”:一是家国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交融;二是各族一体,各民族之间紧密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是治理一体,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进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与平等互助;四是命运一体,以“两个共同体”为理念,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同时团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纽带作为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精神纽带建设不但可抵御前进过程中的风险挑战,还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与强劲的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19.
《江海纵横》2004,(6):9-10
作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理应成为一门必修课、常修课。纵观世界现代政党的执政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运行规律。所谓“能”、“平”、“庸”指的就是政党的执政能力。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观确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