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崇高的爱情观不是一个民族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在民族发展中逐渐习得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虽有歌颂爱情的不朽篇章,但与政治诗、山水诗相比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因抒情文体的限制,不如小说中表现的爱情叙事规模宏大、淋漓尽致。《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充分展现爱情观念的三部巨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金瓶梅》大力宣扬了一种肉体之欢、感官的盛宴,其间流露的真情散发出了人性美的光芒。《聊斋志异》中展现了爱情中肉体之欢与灵魂之爱的冲突与较量,虽然前者比例大,但不乏痴情之人的光辉形象,充满对真情的歌颂与追求。《红楼梦》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爱情观的大力提升与终极塑造,展现出优美、纯净、高尚的灵魂之爱。  相似文献   

2.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秀亚是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她曾于1938年考入天主教辅仁大学,1939年至1942年担任该校校园刊物《辅仁文苑》编辑,这期间的张秀亚在创作和生活方面有较大转变。考入辅仁大学之前,她的作品多是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在经过系统学习与民族命运巨大转变的背景之下,她的创作道路逐渐转向抒情散文化的描写,并且创作数量逐渐增多,在《辅仁文苑》上发表了十余篇作品。这期间还出版了两部宗教小说,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公教作家。同时,她还是一位尽职奉献的文学编辑。  相似文献   

4.
在对《水浒》评点的文学批评实践中,金圣叹在注重理论实施和指导的同时,还通过对小说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语言表达等创作技巧的分析和研究,表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艺术理论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小说创作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历程上矗立着三个里程碑,它们分别以《小鲍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为代表。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剖析,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安忆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大气的轮廊,又能揭示出其创作底气的不足。我们期望王安忆能铸就她小说创作的第四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7.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成功地将"散文化"叙述运用于长篇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情节结构,以背景氛围为描写对象取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抒情代替了叙事成分的主体地位,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形成了一种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俚曲,其中有七部的题材与《聊斋志异》中的小说相同。他写作与小说同一题材俚曲的目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对村庸市媪进行教化,表现的主题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作家还特意选择了俚俗的语言进行创作,为后人改编《聊斋志异》奠定了家庭化、世俗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沈石溪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动物小说作家,他的动物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刺激,结合对比《水浒传》的写作手法,沈石溪在创作中十分善于抑扬、悬念等技法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情节制胜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追述的小说,都是在讲述爱情"寻求"的主题,遵循"失而复得"的模式。简.爱和罗切斯特在相识相恋历经重重磨难之后,最终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希克厉在尘世虽然没能和凯瑟琳在一起,但当死亡降临后,他在死亡这种永恒中和凯瑟琳得到了同一。虽然两位作家作为生活在一起的亲姐妹所处的环境相同,作品里爱情主题模式也相同,但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两位作家在处理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安排上大不相同,而这种不同的安排是由于文本的情节复杂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蒋韵的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通过潘红霞、“幸福”和拓女子三个人物的各自不同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纯精神上的完美的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带有作者对理想爱情和现实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体的文本形式出现,背后隐藏着他对人性、人格的高度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则从叙事者的角度出发,表达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两部小说有着相同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描写丧失话语权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悲苦命运;探索“人”的价值,表现他们在生存重压下人格的裂变;描写女性命运,揭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在小说创作上,二者也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复调的结构,通过“我”和他人的叙述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的《骆驼草》同人远避现实残酷的斗争,退守书斋过着隐逸生活,从事抒发性灵的趣味小品文和抒情小说的创作。这一时期周作人的小品文从风格境界到美学境界都走向成熟,与俞平伯一起力争给小品文以文学正统之地位。废名的抒情小说达到了他无法超越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反映男女爱情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其主人公子君、涓生的爱情生活及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这篇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整个小说的情节都在展示着一种人的矛盾性心理与矛盾行为,然而却又与那个时代的矛盾性有着很大联系。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9,(4):46-51
《水浒传》作为累积型的小说创作,是由不同地域的书会才人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具有表演性质的话本、唱本聚拢而成;在其话本、唱本的阶段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水浒故事能够经过长时期的演绎与演进,终于成就这样一本大书,一定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核心理念,那就是忠义。《水浒传》文本体现的表演性质和说唱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水浒传》文本中处处表现出的说书口吻与说话色彩;二是《水浒传》文本中虽然历经多重删削但仍大量存在的韵语骈文,主要是对山川景色、人物装扮、事物情理等,进行描摹、刻画、抒情;三是《水浒传》文本中出现的不少的"隐语""偈语"。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浒传》除仍然带有鲜明的说唱色彩外,还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罅隙与情节矛盾。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先驱凯瑟琳.海伦.斯彭斯于1854年创作发表了澳洲第一部女性小说《克拉拉.莫里森》,它通过故事中的女性人物塑造,表现了殖民时期澳洲女性的三种婚恋观,反映了女作者对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思考。虽然被历史尘封已久,这部小说近年来多次再版,在当下新的历史语境中,仍能引起很多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20.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 ,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