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环境社会学理论研究从环境与社会互动、环境问题、环境行为3个视角进行综述.对于经验研究发展的综述,涉及环境公平问题、环境运动与环境意识问题、水问题、海洋环境问题、草原问题、沙尘暴与生态移民问题等多个方面.在总结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人-人"到"人-环境-人"的转变、由"影响因素"向"交换资本"的拓展、由生存层面到生活层面的区分等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环境社会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在对环境问题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争论的一个主要焦点是,环境问题是属于自然界的问题,还是属于社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社会学理论历程的梳理,试图展现环境问题本身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立中国环境社会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环境社会学是关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的产物。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对协调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其特定的学科体系。在分析总结国外环境社会学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对建构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框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推动认同的形成与保持,因而宗教在任何社会中都具有建构个体身份的基本作用。宗教可以使意义体系趋于稳定,同时也能够加强个体关于终极实在的观念,使身份认同神圣化。对于个体而言,拥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就意味着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宗教完全有能力保持其身份的稳固与延续。  相似文献   

5.
对环境行为的研究涉及心理学、建筑学等领域,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日益成熟,环境行为逐渐进入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回顾,梳理环境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归结了环境行为的适应性、社会性、双重性和策略性特征,并对环境行为进行类的分析,构建了态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三种与环境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目前环境行为研究中的概念混乱、研究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对环境行为形成的社会互动机制的详尽分析等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能把环境问题仅仅看做一个技术性问题 ,应当拓展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 ,因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同特定的社会结构与过程有关 ,与人们的行为模式有关。因此 ,研究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不仅需要借鉴已有的理论模式 ,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 ,这是环境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环境社会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社会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以下一些思想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第一,环境社会学强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第二,环境社会学强调社会原因的综合性;第三,环境社会学致力于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相应地,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也必将从很多方面促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环境社会学研究范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关注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自1978年,邓拉普和卡顿摈弃传统社会学的分析假设,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学研究范式,确立环境社会学的地位以来,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本文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概括为生态学范式、系统论范式、政治经济学范式、建构主义范式、社会转型范式、整合性范式,并予以简要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9.
自A@昆特提出社会学概念以来已有160年历史,以后,社会学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IT业革命兴起,社会学体系呈现出扩大趋势,如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数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等.为了从这些浑沌不清中衍生新秩序,现代社会需要系统的社会学体系.最近,新闻界倾向于加入系统化及分析化的报道.于是,在教育中引入新闻即ME(New In Education)的理论与实践倍受关注.这里选择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每日新闻>及<经济杂志@新闻学家>等,并以这些报纸的报道为中心,分析环境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环境社会学坚持的生态论思维范式认为当今生态问题具有历史普遍性与时代性、渐进性与突发性、客观性与建构性统一的特征,生态论思维范式应坚持实践性、能动性、主体间性、“两个尺度”辩证统一的原则,超越“经济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增强社会决策的生态导向,调动一切环保力量,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日本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进行了评析。环境社会学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环境运动,美国及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在对美国和日本相互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征及两部重要的著作,指出了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有三:显著的本土化特征;内容针对性强但范围相对狭小;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而缺少理论建构。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究游客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理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安阳作为案例地,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地方满意度、地方依恋、亲环境行为、游客身份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地方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地方依恋;游客地方依恋正向促进游客实施亲环境行为;从地方满意度到亲环境行为,需要依靠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实现;身份对于游客的地方依恋形成存在显著影响,相较于外地游客,本地游客对地方依恋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构建了有别于自然遗产地的文化遗产地亲环境影响机制模型,并纳入主客身份的影响进行探讨。建议目的地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全面提升游客地方满意度,关注游客地方认同维度的培养,针对不同身份的游客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提升游客的亲环境行为,促进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社会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积累,中国环境社会学在21世纪前10年里在学科定位、学术成果、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学科定位表现在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进展。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的社会成因分析、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受害者的环境抗争领域。组织建设体现在3家较为稳定的学术机构、3次大型学术会议、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可观的人才培养。今后的中国环境社会学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国外老年社会学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的老年社会学理论主要有:撤退理论、活动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主要探讨了老年阶段与其它生命阶段的关系和老人对老年生活的不同反应或态度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谈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的环境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环境变化最敏感和较早开始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家,随后医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近年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利用不当所引起。有些知识和技术已经被自然科学所证实或发明出来,但在传播和应用中受到国际政治、社会体制、经济效益、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环境研究,人的能动作用是环境变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一门学科,在21世纪环境科学的发展中也将发挥自己的作用环境社会学的核心是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把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大致分为几个部分:(1)传统文化习俗、社区行为规范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类群体在与自然界长期相处中形成了各自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俗,以适应、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研究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经济活动、生活习俗与自然界的关系,探讨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如何在新的水准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环境社会学自创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的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第六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围绕“美丽中国与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召开,参会者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从不同层次和维度探讨了绿色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呈现机制、环境公正、环境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等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会者的研究成果既有扎根本土的分析,又有全球的理论视野,体现了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凸显了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政策应用性,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社会学诞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学术传统。 沿着“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的一般逻辑去梳理“来龙去脉”。 ①1978 年美国学者邓拉普等人提出环境社会学。 “生产跑步机”以比喻说明资本主义体制运行所致环境问题,而怀特则从宗教传统去追溯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风险社会提出了环境问题的社会结构性来源。 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有济世企图。 建构主义用新策略去理解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 ②日本学者从本土环境问题研究出发,提出“受害结构论”、“受害圈、受苦圈论”等,分析环境污染给社会所带来的多重影响。 在与环境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论争中,汲取当地人民智慧创建“生活环境主义”用以解释和解决琵琶湖的水环境治理,更有“环境控制体系论”尝试解释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全过程。 ③中国学者在发展研究中,注意到草原农牧业生计与环境的关系,开展草原退化沙化与农牧业关系的解释性和政策应用性研究。 社会转型论则从宏观和整体上尝试对中国社会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结构性改变来解释和应对业已产生的环境问题。 工业化所致水污染的集中爆发,折射着横向的各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也揭示了历时的一般性社会历史根源。 纵观环境社会学发展,呈现从“问题论”向“综合论”、从认识问题向解决问题演进。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及应用,对于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保护与修复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环境建构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以来,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成为环境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文章基于环境建构论的发展历程,从环境社会学的多元研究范式、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论、环境建构论同环境实在论的争论概述该理论,并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作为一门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引介到中国的学问系统,从最初引入之时便面对着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乃是普遍的社会学理论同具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张力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张力,又如何真正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建立面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成了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社会学的中国化,究竟是理论概念上的中国化还是研究对象上的中国化?抑或是研究方法上的中国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发现,潘光旦、费孝通和瞿同祖等老一辈社会学研究者构成了国内社会学研究的古典时代,开启了一系列经典的本土研究范式,并被后来的学者继承下来。当下的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凸显出问题意识的整全性、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以及经验研究的总体性三重特征,既是历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历程上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