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并由此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经济学范畴,具有自然经济的特质。但小农经济不等于个体农户经济,更不等于家庭生产组织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否定立足于辩证的历史主义观点之上,在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上也贯彻着遵循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从而为后来实践中补救理论不足和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及家庭生产组织形式留下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对于因为认识和社会实践不足而导致的小农经济理论的不完善,则需要我们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予以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简单手工劳动基础上的正常组织形式 ,即便是佃耕小农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的合理性 ;家庭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不但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承运工具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延存。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然而,受人地矛盾、农村劳动力过剩、商品率低下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需在小农经济下寻找发展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小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作用,探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的反思与中国小农经济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经济的存与亡成为学术界和有关部门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基于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小农之间生产方式差异性的判断而形成小农经济消亡论。然而,执此类观点者忽视了农业现代化强势之下所引发的农业功能错位、农业经营主体不明、农业大规模经营失灵等问题,忽视了世界农业经济小规模经营回归趋势,由此形成对小农经济的认识误区。中国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认识:因自给自足及低劳动力成本而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生产性),因蕴含农业生态性而促成多元化农业发展(生态性),因体现生命价值与人性而成为农民生计底线(生活性),因维持着乡土社会稳定而成为乡村文化载体(文化性)。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认识中国小农经济生命力所在是正确把握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困境及化解路径的前提,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农业是居于压倒优势地位的产业类型,它以自己的产品和需求,决定了工商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战国秦汉时期,在各种农业经济类型中,小农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小农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发展水平比较高.农业为交换得到盐铁等必需品所进行的生产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国家财政需求对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规模有较大影响,但对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并无多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适应当时的经济结构又为之服务,是其必然组成部分,并非腐蚀剂,它与所谓"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萌芽"乃至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中,小农经济一直是其基本的构成形态。早在汉代,小农经营的特点便已十分突出。以至于到了近代,虽经历各种变迁,小农经济仍对乡村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历史渊源、大革命及工业结构等方面对近代法国小农经济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阐明了近代法国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小农经济转型是中国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基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献,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小农经济是否过时?”“小农经济是否会长期存在?”“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阶段的小农不同于历史上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小农,小农经济也并未过时,只是需要随着时代变化和制度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受制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城乡转型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转型是有条件的,需要从农业本身和农业外部寻找动能来缓解人地关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为系统的方案在于:一方面从制度、组织和技术等宏观层面联动设计,另一方面从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等微观方向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9.
小农经济贯穿于中国数千年文明演进当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农经济的具体形态经过了多次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新时代以来都各有其不同特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当前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基本单元、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可以从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五个方面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11.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垂死的行将灭亡的社会,由于其自身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非常牢固,无法通过自身的发展而实现向高一级文明制度的过渡,于是在鸦片战争这个外力的作用下,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革命,使腐朽的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最后在中日战争这个外力的最后一击之下将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近代小农经济的作物模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对作物选择的制约;其次,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保障一家的吃饭问题的要求;第三,以利益刺激为中心的市场制度的作用。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加大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农民却只能借助传统的经验来对抗商业化中的不利处境。他们像任何一个谨慎的投资者一样,将其十分有限的作物面积分成几部分,一部分用来生产自给的作物,通常是粮食,一部分用来生产经济作物。由此决定了小农经济作物模式的主要特征,即粮食作物具有霸权地位,同时,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农经济的特点历来被认为是自给自足的。然而,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无论是从生产关系、生产力构成因素,还是从农业生产的运行机制来考察,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社会联系、生产联系和市场联系方面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封闭隔绝情形。理清小农经济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在肯定人性的同时,也倡导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来源于拉丁文humanus——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就其狭义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世俗思潮,就其广义说,则是该时期社会思想中的一种进步潮流。由于马、恩始终肯定人性的存在,一八四四年十月,恩格斯曾经以赞扬的口气说过,“人道观念的确已经深入”“我们的人当中”“一些能干的小伙子”的心灵,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之所以倡导人道主义又确实与他们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农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但鲜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经验的立场上的研究。建国以来,小农经济在中国曾经发生过三次历史性嬗变,但直到现在小农经济形态仍然保留着。党的十七大以后,小农经济的演变正在发生飞速的变化,土地流转将可能进一步演化成土地集中,即规模化经营。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小农经济的现代转型既要考虑到中国的历史经验事实,又要照顾到现实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法律制度使其变迁能够顺利导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近代湖北农村小农经济的作物模式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小农经济的作物模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对作物选择的制约;其次,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保障一家的吃饭问题的要求;第三,以利益刺激为中心的市场制度的作用.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加大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农民却只能借助传统的经验来对抗商业化中的不利处境.他们像任何一个谨慎的投资者一样,将其十分有限的作物面积分成几部分,一部分用来生产自给的作物,通常是粮食,一部分用来生产经济作物.由此决定了小农经济作物模式的主要特征,即粮食作物具有霸权地位,同时,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异化观的收官之举。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就很少再提及异化概念。在《形态》中他为这一观点作了最为科学 ,最为详细的解答。他在这篇文章中对有关异化的产生、前提、根源等问题的解答作了一定的分析 ,并以此来考察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