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文章围绕邓小平创立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着重论述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战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其一,邓小平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功能有新论断,使之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二,邓小平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新思路,对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有新概括,对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有新建树,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方针有新发展。其三,邓小平对实现祖国统一有新构想,“一国两制”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开辟了统一战线的新领域,同时发展了国际统一战线。邓小平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多党合作思想是邓小平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党及政党制度问题精辟而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其中对多党合作长期性、民主监督必要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论述 ,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精髓以及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历来就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多党合作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大发展,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解决了新时期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第一次指出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出发,第一次把共产党领导多党…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蕴含在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深化与民主党派、无党 派人士合作共事,更好地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即 :在合作性质和对象上 ,由“阶级联盟”发展到“劳动者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在合作体制上 ,由一般的“方针政策”发展到“基本的政治制度” ;在合作方针上 ,由“八字方针”发展到“十六字方针”。邓小平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在统一战线性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人民政协的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阐明了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1999年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即(89)14号文件下发十周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祖国统一,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老一代无产革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统一战线都有精辟的论述,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二十多年来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深入人心。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建设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对于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不要坚持多党合作,以及怎样坚持多党合作,进一步深化认识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必要性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党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同我们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党还要同所有的爱国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合作。”邓小平同志这一段话,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作了正确评价和历史总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坚定方针和真诚愿望,而且也充分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方面提出了新思想;在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推出了新的举措;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赋予了新的内容.邓小平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政权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方面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为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以及在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政情的思想,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为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们关于多党合作的思想和实践既一脉相承,又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链条,不断推动着多党合作制度与时俱进,使之日趋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同心”思想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本质内核,高度凝练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明确提出了多党合作的目标方向。参政党学习践行“同心”思想,要深刻理解同心同德是政治立场,同心同向是政治方向,同心同行是政治责任,以及三者之间的科学关系和逻辑内涵;要深刻理解“同心”思想是多党合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多党合作在新形势下实现新发展的需要,是多党合作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中,各民主党派要深刻领会、务实践行“同心”思想,进一步强化政治共识,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履行参政党职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推动多党合作事业世代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以制度适应性效率为分析工具,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构的效率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结构具有合理性、合法性、现实性,拥有制度的适应性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他的思想既体现了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又具有显著的国情特色和时代特点,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而且为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内容。这个政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以多党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依据,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阶级状况,用“多党议会”和“一党制”的破产,来说明多党合作在我国的必然性,同时以诸多革命活动和经验总结印证了多党合作的成功史实,突出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结合的一个典范。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制度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确立构成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毛泽东同志对我国政党制度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开创性的实践,奠定了该项制度的基础,对我国政党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历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爱国统一战线形式之一的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着种种挑战。新时期的全球化驱使着这一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民主化。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理性地思考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创新其运行机制,在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对政治协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多党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20.
日本自民党的操控天下、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番坐庄和俄罗斯政党的多杂混乱,体现了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政党制度的各种形态。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其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和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