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语法手段:固定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范畴的形式化手段分属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固定格式是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语法手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运用过程中,程度范畴形式化的固定格式主要是通过十六种形式来体现的:"还要"/"更要"/"都(要)"+A;A+数词/量词/数量词(组)/("得"+不定量形容词);副词+A+"(也)没有"/"不过"+"了"; A+"着呢"; A+"之极"/"之至"/"至极";A1+"得"+"不能再"+A2;A1+A2+"了";A1+"得"+A2;A+"得"+("都")+V/VP;A+"似"/"像"/"如"+N;A+"得"+"什么似的";A+"了去了";哪……也没有……A……;A,"以"+N+"为甚"/"为最";指示代词+A/AP;"完全"类副词+A.  相似文献   

2.
具体的语言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一种特别的格式即V量同形的"V成一量"格式,分析了这种格式对动词和量词出现的制约条件,阐述了这种格式存在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如何"是近代汉语中"何"系疑问代词主语功能的代表,尽管其使用频率很高,但却只能出现在"如何+是/关系代词+Y"结构中。唐宋时期,疑问代词作主语功能比较单一,疑问代词能否出现于主语位置与其指别性特征密切相关。高指别性的疑问代词能够增加疑问代词的话题性,因而可以作主语;而低指别性的疑问代词如果充当主语则会引起语言内部诸多层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口头禅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反复使用的习惯性口语,即在每句话或每隔几句话中都会出现的话语。习惯性用语主要有三类:第一,问答句式,即在每说完一句话后加"V不V"格式;第二,"指示代词+量词"格式;第三,在大部分话语中间或后面添加"啊"、"嗯"。针对此,从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角度论述了其产生的原因,从语义、语用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解构,分析了教师口头禅对教师自身、学生、教学的影响,提出了从个人、语言本体两方面寻求改进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N_1的N_2格式研究的范图 (一)关于N_1的N_2格式研究的范围“N_1的N_2”格式即“名_1的名_2”格式(名_1可以是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谁”)。由于N的变换,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大地主的父亲 2、鲁迅的书 8、石膏的少女 4、木头的房子第4类N_1和N_2皆为非生物名词;第3类N_1为非生物名词,N_2为生物名词,这两类一般不构成岐义。第2类N_1为生物名词,N_2为非生物名词,有歧义。“鲁迅的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一头黑发”式“量词短语”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1)这类量词短语中的数词只能是“一”;(2)可形成“数词+量词+的+名词”的格式;(3)这类量词短语中的“量词”一般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和"那"可以直接与名词性成分组合,构成"这/那"短语即"这/那(+数词(量词)(NP","这/那"短语再与人称代词组合,从而构成"人称代词(这/那(+数词(量词)(NP"之类的格式。但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这/那"之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其组合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不同的组合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为之N"是指动词"为"与其宾语N之间嵌入代词"之"的一种特殊结构.如:(1)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3)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4)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朕与单于为之父母.(《史记·匈奴列传》)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任指用法的使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可归为三种格式:“疑问代词(……)都/也”、“不论(不管、无论……)+疑问代词,都/也……”、“疑问代词……,疑问代词……”。这三种格式除表周遍性外,还有其他的语义特点,即表态性和概括说明性。这两个语义特点决定了其使用条件———说话人强调所说事物范围广的同时,要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者对所说的进行概括性说明时,才可能使用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找到这一使用条件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练  相似文献   

10.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法格式。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这一格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着重从语法化角度来说明"V在了N"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20.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