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学校之间存在着重点与非重点、公立与私立的区别。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获得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和公立中学,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阶层的子女更可能进入非重点中学和民办中学。不同的学校类型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同一个学校内部,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先赋性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降低,个体层次的自致性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选择是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选择是教育场域中各种力量之间的争斗过程,与教育场域中存在的三种主要力量(国家、社会阶层和个人)相对应,教育选择也存在三种基本的方式,即制度选择、社会选择和技术选择,这三种选择方式导致不同的教育选择后果。目前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中关于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理论存在偏颇,实际上,优势社会阶层可能不断地为劣势阶层子弟所替代,从而实现一个社会的精英流动。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的"象牙塔",云集了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但是,高校中还存在一批从事后勤服务的教职员工,他们为学校的进步发展也做出了自身的贡献,由于自身素质、用工性质、收入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已成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草根阶层.而且近几年,高校中的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的差距有所拉大,两个阶层分化十分明显,再发展下去,对整个高校的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中有教育梦。教育是保持文化传承的社会自身再生产过程。教育是塑造人性的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自由生活能力的主体,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格公民。生活共同体即为教育共同体,学校是特殊的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促进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和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实现代际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而冲突主义认为教育是优势阶层社会地位再生产的工具。教育代际流动的内在逻辑表明,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不仅为个人代际流动奠定了基础条件,而且为社会的群体流动提供了可能的实现路径。通过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选拨功能和社会功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向上流动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推动形成群体流动的美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业再生产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和资本的再生产,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决策主体,在一定的收入预算约束下,必然会在生产投入、生活消费和教育投资之间进行最优的配置。为了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农户必须要降低自身的支付流,首先会降低劳动力再生产即生活消费,然后会降低生产投入,前者会降低农户的消费福利,后者则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生存消费的硬性约束下,高额的教育费用不仅将农户的日常消费固化在了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且显著影响了农户的物质投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阶层认同差异,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对农民工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己的教育程度、务工地区、月工资收入、基本医疗保障状况、社会群体冲突感以及对未来三年生活的预期对农民工的阶层认同有显著的影响。要进一步提升农民工对自身阶层地位的评价,就必须在注意提高农民工自身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其社会冲突感并提升其生活预期。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生产的方式是传承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社会之于个人。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特点为双向性、主动性与被动性、语言中介性与行为实践性、继承性与超越性。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激发个体对真理的追求意识;提升个体对生命自觉、人性完美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9.
户籍制度与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共同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多元城镇化路径。文章基于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统计模型来定量研究中国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个体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首先,城镇化路径中自致性路径、先赋性路径、农民工路径、政策性路径四类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呈现梯度降低的分布规律。其次,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自致性路径、政策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均对个体主观阶层认同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农民工路径则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拉低作用,但统计性并不显著。再次,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中男性的主观阶层认同都要低于女性,这可能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文化模式有关。最后,多元城镇化路径对阶层认同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自致性路径对女性主观阶层认同的提升作用更大,而农民工路径则对女性阶层认同具有显著的拉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基于网络资源差异性占有所产生的网络社会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利用CGSS2010数据分析了网络社会分层与原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分层变迁中,结构再生产是主导特征。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其在网络社会中也具有资源优势,而那些现实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在网络资源占有方面仍身处劣势。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阶层地位既受到本人传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也受到其父代的传统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从而以"代内再生产"和"代际再生产"的方式将原有的阶层结构延续到网络社会中。  相似文献   

11.
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的NCATE是美国最具权威的且第一个为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所认可的教师教育评价认定机构.其基本使命是时教师教育机构的品质提供专业判断,并借着认可标准和实施考察评价工作,鼓励教师教育机构不断改进自身品质.文章主要介绍其最新修订的中的"范畴I专业教育的设计"完整内容,以期对我国教师教育机构的品质建设与评价认定起到积极的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源起于美国并在全球逐渐被重视、甚至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STEM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和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公民。基于学科融通的问题解决意识驱动,学生从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运用多学科经验主动参与式地学习。而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反思长期教育实践中重知识讲解传授、重形式轻操作、成人绝对主导等问题后也逐渐明晰了儿童自发探究基础上教师指导的探究教学取向。本文基于STEM教育目的、理念及核心特征重构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日常讲学承担了书院的主体教育职能,无疑成为书院最主要的儒学传播途径。其特点是"半教半学",非常重视师友砥砺、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生徒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藏书、刻书是书院的重要特征,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祭祀作为书院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精神信仰层面传播儒学。此外,书院还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匾联语录等多种环境熏陶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4.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榜样力量、尊重幼儿独立地位、发挥学校指导和引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支持,从而形成以家庭为核心,整合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湛恩是中国近代职业指导教育的先驱,他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指导方法、指导原则、指导思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兼具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在今天看来具有鲜活的现代科学性特征,对当前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如对接专业、行业、德育及创业教育等,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保罗·弗雷勒长期致力于社会教育,主张透过教育使民众觉醒,透过实践改变整个状态.在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台湾学者夏林清教授带领的团队,结合行动研究理论创建了芦荻社区大学.芦荻被视为“行动试验场”,进入芦荻的每一位都被视为行动者,在尊重主体性,建构和谐主体间性的行动实践中,芦获走出一条“我-他或群-社会”的学习发展路径,实现了助己助人,做公民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教育重大战略地位的新认识,体现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探析这一论断的历史逻辑进程、科学理论内涵以及实践根源和发展路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以“学会关怀他人”为核心,重视对师生关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构建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构关怀型的德育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在“双主体”关系上的平等交往;引导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教学中回归生活世界,创建关怀型互动情境;加强高校教师关怀能力建设,以师为范,为学生树立关怀榜样;寻求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实现高校师生的真实交往。  相似文献   

19.
步入信息化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依托的智慧教育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需要教师信息素养及技能、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面对"实然之困",展开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之思",并从国家、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等角度出发,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深入探究“跟进式教育”理念的价值认同机理,旨在进一步理解其理论的特殊性、科学性及实效性,丰富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内涵。其价值认同机理研究从主要哲学渊源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入手,科学分析价值认同的组成要素、逻辑结构及作用机理,从而来印证“跟进式教育”理念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中,总结过往、批判继承,形成客观实践性、社会交往性及历史助推性,是价值认同机理的理论前提;双向建构、双重整合,形成价值共识场、平等对话场及自我生成场,整合世界文明、整合社会秩序及整合公共空间,是价值认同机理的动力源泉;承认趋同、解构重建,促进和谐共存、社会大同,促使螺旋跃升、面向未来,是价值认同机理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