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规律。结果发现:⑴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状态,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调整;⑵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道德治理能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且随年级升高而呈增长的趋势;⑶道德敏感性、道德推脱并行并在大学生道德基础对道德治理能力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依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提升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69名大学生施测,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状况,并探索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2)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道德认同有一定的预测力;(3)社会支持感知是养育方式影响道德认同的中介变量;(4)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预测力;(5)道德认同是养育方式、社会支持感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伦理两难为切入点,探讨直销渠道中代理商的伦理决策过程以及道德强度对其伦理决策三阶段的影响。在文献综述和对直销代理商访谈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直销特点设计情境问卷对确定主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直销渠道中,代理商的伦理认知与伦理判断之间显著正相关、伦理认知与伦理意向之间显著负相关、伦理判断与伦理意向之间显著负相关。2.直销代理商的道德强度与伦理认知、伦理判断呈正相关关系,与伦理意向呈负相关关系。3.直销渠道中,道德强度中的结果大小、社会共识、效应可能性三个维度对代理商伦理决策三阶段均有显著影响,效应集中性维度仅在一个情境中对伦理判断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Kaplan 将道德动机的“实时”过程与道德发展的“长时”进程嵌套,以单维时间尺度统贯道德判断与行为得以产生背后 的多重知、情要素。从非线性系统论的动力系统方法出发,强调洞悉道德发展的关键在于理解道德动机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 性、自组织与自调节机制,以及个体化与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思维方法在抛却简单线性、分离静态的道德发展观的同时,也为 更细致地理解道德发展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贡献了其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道德强度在灰色营销行为决策中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营销道德理论和灰色营销理论为基础,从卖方视角实证检验了道德强度(感知的后果严重性)对灰色营销道德决策的影响作用及其在决策过程的权变作用。结果表明:道德强度对道德判断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会调节道德判断及惩罚预期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对灰色营销的同情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提升销售人员的道德判断水平,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决策者灰色营销行为的影响等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道德概念与自然科学概念在认知上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大学生道德概念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道德概念认知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的参与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特点:对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准确,但不同的概念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对道德概念的认知缺乏情感参与;道德认知往往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由于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通常都要通过道德判断之“应该与否”的断言引导社会舆论才能实现,所以,在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过程中,道德判断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道德主体在对道德客体的道德判断中常常会出现误判现象,从而严重地妨碍着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作用的有效发挥。在道德判断中,道德主体能否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先行调整好自身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通过事实认知和道德认知正确处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否在不同甚至矛盾的道德知识之间进行合理地权衡,乃至能否在处理复杂情况下道德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之关系时正确地选择关注的重点,都应该是如何避免道德误判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本问题。若是处理好了这些基本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在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实现道德之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道德评价都是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实施的杠杆。道德评价又分为动机论和效果论两大主流。在当今这个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社会,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堪称一剂良药。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因道德动机而彰显。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意志是自由的,而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意志自由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以人类才拥有道德的善恶。这是康德把道德动机论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了解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纠正和促进社会良好和谐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方法:采用Aquino和Reed(2002)编制的道德认同量表和自编一般背景问卷随机测量在校的786名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内隐道德认同显著高于外显道德,大二学生道德认同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学生干部的道德认同高于一般同学;(2)大学生道德认同在性别、文理专业、生源地均无差异;(3)班级角色、专业、年级与大学生道德认同(含内化道德认同和象征化道德认同)显著相关,且能够预测道德认同。结论: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总体较高,但道德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可以通过特定主题的道德训练策略,或从年级特征、学生组织、校园氛围、社会活动角度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育策略来实现对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部分大学生道德判断的社会心理学归因及调试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道德判断是外部情境和自我把握、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标准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则呈现冷漠化、趋理避行的特点.这既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过渡性、不稳定性有关,又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深刻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应建立有效的道德认知机制、调节机制和动力机制予以调试.  相似文献   

11.
以60名高职生代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高职生道德判断能力、极端亲群体行为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结果给出了相应建议。结果显示,高职生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特征(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和是否团员)青少年在道德判断能力上差异不明显;男生在对极端亲群体行为意愿的认知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道德评价上的得分则显著高于男生;高职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极端亲群体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大学生在道德素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 ;通过高校教职工的言传身教 ;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健全道德监督机制 ;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和道德实践来达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6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并行性中介模型和纵向性中介模型探讨大学生社会目标、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且道德推脱得分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2)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在其社会目标和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调节作用;(3)道德推脱在大学生社会目标的发展和稳定性上起到重要作用;(4)大学生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依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通过DIT测验随机选取初中二年级高道德判断与低道德判断被试各 40人 ,男女各半 ,然后通过实施移情唤醒操作 ,并提供助人机会来研究道德判断、移情和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儿童的道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移情水平的影响比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明显 ;移情水平较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比移情水平较低的儿童明显 ;道德判断与移情之间的联系是以角色采择作为中介因素的 ;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明显优于男孩  相似文献   

16.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实现道德选择中的有德行为是社会有序化的关键。有德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价值的选择行为。其内涵包括主体的意志自由、利于人的意识和利于人的事实,其实质是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对时下情景的正确判断。主体的意志不自由、多重道德价值评价的存在、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等,会带来主体有德选择的困境。因此,合理的社会舆论、面对多重评价时坚持“价值量大小”的优先序列原则,以及发生价值间冲突时坚持“底线伦理至上”的原则,可以使主体走出有德选择的困境,实现有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