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三元 《学术界》2012,(1):270-273
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容丰富而深邃,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自由呈现出三种形态:自由精神、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自由首先是精神的自由,自由精神的本质就是真理本身;自主活动是对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提升,是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同等程度的概念,是一种"自我决定"的"积极的自由";自由个性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内涵,是自由精神和自主活动的最高成果,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把握这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对理解马克思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货币哲学》中有关个体自由的论述,货币经济以货币自身的本质和特点为基础对个体自由产生了深刻影响。货币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个体自由事实上只是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所说的“任性”的发展,即是说货币的使用使得个体的各种冲动和满足方式空前地具有无限的可能,而个体的每一种选择却都是偶然随机、不自由的,面对此类困境,黑格尔主张进行理智的反思使个体作出符合意志本性的选择,从而达至真正的自由。最后,为了达到主客观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只有国家作为理性的代表才能给偶然、彷徨的个体带来绝对的确定性和真正的自由。齐美尔则采取了一种个体化的对抗法则,这种方式使真正的个体自由只能成为一种由少数人享有的特权。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自由价值观以追求人的潜在自由为核心,具有反对生产率标准唯一性的价值特点和以审美理性构建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功能,目的在于建立非压抑性秩序的价值理想。但是,由于马尔库塞在研究过程中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折返到西方传统理性之路,因此,他将自由实现寄托于审美理性的构建,致使自由成为一种脱离社会生产的幻象之物。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自由时间的自由是一种主体自我内在发展和建构的自由。自由时间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由时间在当代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物化倾向,应该摒弃这种物化的时间观,重塑马克思自由时间的自主发展本质。自由时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由观念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而自由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表现,就不是与自然相互抵触的异体,而是与自然相互统一在一起的,从而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由于科学理性和人的主体性的高扬,自然成为任人类支配的“机械论自然”,自然不再是与主体同在的具有生命力的主体,而成为主体理性肢解、控制和认识的对象,从而导致“自然与自由的分裂”。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和黑格尔对近代自由观的反思和批判中,实际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一种是他们所指称的近代哲学所代表的抽象自由观,另一种是他们扬弃前者而确立的具体自由观。马克思和黑格尔所提出的这两种自由观在自由问题的理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意义不亚于伯林所提出的“两种自由观”。它所蕴含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课题,以及它所产生的深远的思想与实践意义,值得人们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7.
张中 《兰州学刊》2013,(2):15-20
在审美中,我们将会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自由感,这就是审美自由.因而,审美自由并不只指感官自由,它更是指主体知情意完美协调的自由.推而广之,审美自由还将包含道德和意志内涵.换句话说,将世界审美化,审美自由将是广义的和终极的自由——审美主义就是这样的逻辑.从自由出发,审美最终导致真正自由的实现.这既是主体审美的历程,也是审美自由自身的要求.自由是主体性的自由,其核心理念是广义的“审美”.在这一意义上,审美与自由就是同义语.在此基础上,现代西方形成了审美主义思潮.不过由此出发,审美至上论、唯关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审美主义纷至沓来.事实上,这些将审美泛化的做法都与西方传统的神性或救赎理想密切相关.回到当下、回到眼前,我们能够把握和理解的“实在的”自由就是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黄再萍 《学术论坛》2001,1(4):43-46
传统发展观对主体自由的理解,更多的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突出其主体性的同时,注重对自由的相对性和条件性的认识.因此,树立极限意识以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是实现主体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四达  梁雁秋 《北方论丛》2007,12(2):118-121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主体性的实现,但人民的主体性是由无数个人主体性构成的;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又是以自由为前提的。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以个人是自己的最高主权者立论,论证了个人自由的必要性及其与国家利益、社会进步的关系,为他的代议制民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解决传统儒学与现代自由之间的冲突是"打通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所在,而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儒家从学理上回应现代自由问题,也即建构一种儒家的自由理论。"自由儒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提出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得益于黄玉顺先生"生活儒学"的启发。"生活儒学"提出了"生活即是自由"的命题,并且展开为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在生活"意味着生活(存在)给出主体,此即本源自由(自由的本源);"去生活"意味着主体改变生活,此即主体自由(形上自由、形下自由)。这对儒家自由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自由儒学"作为在此启示下的一种理论尝试,就是以当下生活为自由之渊源(本源自由),重建儒家的形上自由(良知自由)和形下自由(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12.
郑伟 《兰州学刊》2005,(6):47-49
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再到道德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三种自由中,他更强调个人的道德自由,这使得他的政治哲学最终走向了道德理想主义和政治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习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荣祥  包云 《兰州学刊》2012,(1):222-224
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性的回归。从学习自由漫长而曲折的形成和发展史看,学习自由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我国,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等教育应着力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权。  相似文献   

14.
自由的性质     
尽管自由的关系和意义错综复杂,但个人自由构成所有其他自由的基础,也是理解它们的前提。在政治哲学里,个人自由始终就具有政治的意义。而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之中,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宗旨乃是为个人自由提供最大限度的可靠的空间。法治、民主以及共和的原则是支持和保障自由的方式。不过,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人自由在其个人关系和活动空间的方面也会发生变化。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并不是两个问题的,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在政治哲学里,该理论是人们认识个人自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自由     
李武林 《文史哲》2008,1(2):162-167
自由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期存在的问题,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都试图揭示自由的科学含义,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自由概念的含义而言,一般来说,自由总是指从被束缚状态中解放出来,这是自由之为自由的本质规定。自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具有多种层次和结构的集合体,在不同领域,就有不同的自由。自由主要表现为哲学自由、政治自由、伦理自由、审美自由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主题化儒学浮上台面的当下,郭萍的《自由儒学的先声——张君劢自由观研究》凸显了一个新命题——“自由儒学”。郭著尝试为自由儒学提供一个完备解释,而不愿将之作为一种政治学说来处理,这在现代自由理论中是较为罕见的。从比较克制的意义上讲,其研究开启了儒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上述特点也造成了郭著的三个局限。首先,以主体性哲学来为自由奠基,只能导向一种完备哲学教条的建构;其次,郭著偏好性地引证了罗尔斯的“正义论”,而没有注意到其“政治自由主义”;最后,郭著的理论意欲盖过了实践冲动,其致思方向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17.
货币自由兑换是金融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推进和实现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是一种高级的资金运动形式,它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机制和市场基础等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微观经济机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市场化;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充足的国际储备等。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建立适应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微观经济机制;加强外汇监管;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等。  相似文献   

18.
阮媛 《兰州学刊》2014,(2):21-24
黑格尔对自由概念的探讨涉及《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等众多文本,文章出于两个理由将重点探讨黑格尔在《法哲学》中的自由概念。1.在《法哲学》中,黑格尔最完备地论述了自由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2.其他文本对自由概念的分析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相比之下,对《法哲学》中的自由概念却著述不多。文章以意志这个概念为出发点,通过对意志概念的变迁,阐述在每一阶段与之相对应的自由的阶段,详细阐述黑格尔的自由观。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观念的扬弃中发展出来的,是将近代的主体性原则与古希腊的伦理社会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自由观。  相似文献   

19.
储昭华 《学术界》2004,(4):149-155
本文对伯林"两种自由"理论的真正涵义、所产生的误读及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两种自由"并非平行并列的种类之分,而是自由概念的逻辑层次之别;二者不是相互对峙,而是相互统一的源流关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同样具有自由精神,但作为一种"道化"的自由,其根本缺陷不在于缺少某种类型的自由或自由的某一部分,而是难以开出权利之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交往与自由”思想视野下的网络交往自由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构成一种新型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使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比真实世界的交往更为自由.文章从马克思关于"交往与自由"的相关论述这一特定视角入手,分析网络交往自由,探讨网络交往自由的积极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