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载和王夫之皆基于时代需要,在其“礼之本”论中内嵌天人合一结构。王夫之在承继张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礼之所以具有自运而运天下的特性,就在于道为礼之本。二者所言之道皆分天道和人道。就天道而言,张载释《礼记》中“礼必本于大一”为太虚即礼之大一,王夫之释礼之大一为理无不涵、富有万殊而极乎纯者。就人道而言,二者皆由天与性的关系,主张礼本于天与礼出于人心是相贯通的,但张载言性是合两结构,以礼可持天地之性,王夫之则言一本然之性,礼通天道之理以治人情。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这一问题却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先秦,它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在汉代则表现为宇宙本源及其生化问题,到了宋代,则又表现为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因此,对宋明理学的天道观、宇宙论,切不可仅仅从实在论的角度作认识论的解读,而必须看到其自然秩序背后的道德秩序与道德价值;而所谓的自然秩序,说到底也不过是理学家心中道德秩序和道德价值的投射与映照而已。对理学研究而言,这就是实事求是;而对宋明理学的诠释来说,这既是一种"原汤化原食"的工作,同时也是一条真正能够推陈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载和徐敬德分别是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气”是张徐二人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两人都强调气的物质性、对立统一性以及不灭性。然而张载的气学具有以义理为主的“四书学”特征,更侧重于物质性;徐敬德的气学则与道家哲学关系密切,含有更多的精神成分。在理气问题上,两者都主张理是气的内在属性,都使“理”凸现出伦理的色彩,但是在理的地位问题、理与气的结合程度以及对理的具体规定方面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人的气论哲学均显示出东亚气论哲学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等特征,这既是其魅力之所在,又是中朝气论哲学发展滞后之根源。  相似文献   

4.
郑熊 《船山学刊》2021,(4):28-38
目前学界对王夫之与张载学术关系多有讨论,涉及众多方面内容.从"诚"说来讨论,更能体现出二者的关系.张载延续了前人把诚解释为天道、修养工夫、人的道德以及境界等看法,同时又把诚解释为"真正""真实""实在",这体现出了新意.张载还以实在为基础,来观照天地万物并同对佛教的批判联系起来.王夫之也继承了张载"诚"说的一些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把诚直接界定为"实有",并以此为基础来观照本体和天地万物、体用关系、有无辨析以及批判佛老."诚"说从张载的"实在"到王夫之的"实有",是儒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哲学深入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儒学对佛老批判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讲学与治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差异心理、教师心理等,他都有所论及。现略作分析探讨,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生死哲学是其气本论思想的延伸。他认为,人的生死是气的形式的转换。死后的世界并非空无,而是肉体之气与心灵之神各归其类,死而不亡。就生命来说,气有屈伸,生的同时有死,死的同时又有生。气的聚散有循环往复,人的生死亦可以互换。就宇宙而言,是总量平衡、无所谓生死的;就个体生命而言,乃是有生有死与无生无死的辩证统一。宇宙通过气化,赋予人以道德自觉性。人能实践道德,便是实现天之所命,从而天人一体,超越生死,达到既勇于进取而又对生死、得丧、顺逆旷然无累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意论,二是情景论,三是活法论。在言意论中,提倡意至词随、因言起意,主张在自由的创作情境中入乎艺术表现的极致;在情景论中,极力中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在活法论中,则强调摆脱种种死法的约束,倡导自由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建构了公正道德哲学,他对公正范畴内涵的揭示必求顺于理。王夫之对公正范畴的内涵揭示主要从大公的公正合宜的公正伦序的公正三个方面展开,分别具有理事合的指向性。进一步细分,大公的公正又可分为大公理三个方面;合宜的公正可分为和顺平三个方面;伦序的公正则从序位差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张载境界哲学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载“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 ,诚明两进的中正之道 ,知礼成性的行为践履 ,体现出强烈的群体关怀和积极的淑世精神。与理学家普遍执著于内在的心性修养相比 ,张载的境界追求更多地凸显出原始儒学的本色 ,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对张载宇宙论和心性论之理论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在宋明理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各种不同倾向,而解读者本身在“前见”上的差异正是造成张载思想理解中分歧的根源。本文分析并评价了从传统到现代学术背景下张载哲学诠释的基本范式,提出只有以思想的终极关怀、终极问题为基源,并遵循思想体系自身的逻辑理路,才能合理解决张载思想诠释中的歧见而作出恰当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张载气学弥补了中国古典气学形而上学不发达的缺陷,"太虚即气"、"气兼有无"等哲学命题的问世,标志中国古典气学已趋近内涵的思辨性和逻辑的周密性。明代王廷相在"理学"与"心学"双峰并峙之时,大力弘扬张载思想。在思想史的逻辑进程中,王廷相气学的意义不可忽略。但是,古代气学从张载演变到王廷相,并非单一表现为深化、进步与超越,而是呈现出前进与倒退并重、发展与停滞纠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献记载与洮西之地、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对陕西沿边与西夏地界的认识等三方面,阐述了历史上不同洮地、洮水所处地域,并对哲学史界“洮西地即西夏占领地”的传统说法予以辨析,从而证明张载对陕西沿边形势与沿边地理有清晰的认识,后人对“取洮西之地”有误解。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特别感兴趣 ,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诗经》中灵性思维的深刻认识 ,主要表现在他对《大雅》的思维模式的研究上。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果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儒家风雅诗学之复兴和变异为清代前中期文学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儒家诗学复兴从清初开始,而王夫之为重要代表。王夫之以维护道统、延续文统为己任,以儒学传统为依托,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诗学体系。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样式,强调诗的抒情性,将比兴视为诗之根本。比兴不仅为情感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又为避免匿情、伪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经济话题是都市小说的一种特殊叙述形态,是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中,以经济话题剖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生存状态,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并为叙述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情”。这些都与那些表现家族、伦理的乡村小说构成对比。  相似文献   

16.
李伟 《河北学刊》2005,25(4):120-125
由康德哲学所开示的"经验"与"超验"的"二向度"致思理路是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中西思想文化、学术命意相对待的关捩所在.以此反观诸如王元化对黑格尔、卢梭的反思,张世英"新哲学"的"本体僭越",王国维"哲学之困"的致思根源等都会给人以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8.
在张载丰富的学术思想中,对"德"的强调和阐述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重视人的道德操守,将传统的"德"形而上学化,强调道德践履,重视道德培养的终极目标等.这对儒学道德体系的重构、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学化以及世风的改变等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子”,两人的经历相似,有着共同的逃亡之旅,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她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继承了和发扬了汉语的神奇魅力,是中国20世纪女性汉语写作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