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践中,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基本失灵.劳资双方谈判力悬殊是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谈判需要建立在双方力量大致均衡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劳方的谈判力基本上趋于零,其根源在于我国关于谈判力的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的软约束、集体协商制度运行不良、罢工权缺失以及工会的缺位和错位等方面.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推进罢工权立法、健全工会制度等措施来对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是否已发展成为习惯国际法,对于探讨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四个非缔约国的核问题有重要意义。由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是习惯国际法的编纂,因此判断条约在习惯国际法上的地位,包含条约是否具备成为习惯国际法的条件和是否已成为习惯国际法两个层面,即条约规则是否具备"规则创立性",以及是否符合习惯国际法的两个构成要件。依此两标准分析,条约中的和平利用核能已发展成为习惯国际法,但由于条约本身的契约性和属于军控与裁军领域的特殊性,不扩散仍然只是形成中的习惯国际法,而核裁军成为习惯国际法则遥遥无期,二者仍然需要国际社会在"通例"和"法律确念"两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左双文  朱怀远 《学术研究》2008,12(4):100-107
1947年6月9日,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单方面宣布开放对日私人贸易.这一加速复兴日本经济的措施,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国民政府和民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涉及中华民族重要利益的事件作出了迥然不同的反应.在各界激烈的反对声中,国民政府却采取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宣布开放中日间的私人贸易.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英美两国在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态度、对国民党的政策、承认新中国的条件、国家因素、在华利益、外交风格等六个方面的差异,致使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立场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体系的关键时期,是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不平衡现象、不协同问题及胶着性矛盾日益严峻的特殊时期,也是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中国发展和改革思路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加强劳动法规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谈判制度,着力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同时有效改善薪酬制度的激励机制,就具有现实紧迫而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约请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几位著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未来我国劳动关系焦点矛盾、劳动法规建设和政策走向进行评述展望,以期引起有益的学术讨论、决策部门和有关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6.
孔晨旭 《兰州学刊》2008,(2):144-146,27
二战后,对美协调外交政策重新主导日本对外政策舞台,日本政府在美国对目的单独占领体制下的外交上表现出很强的倾美性。随着美苏冷战的兴起,日本政府采取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权衡利弊,利用国际冷战对抗资源,主动提出了依靠媾和后美军继续驻目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的以“媾和后美军驻日”为核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中俄伊犁谈判时期,张之洞的改约态度,经历了弃伊犁以废崇约、诛崇厚而认崇约、收回伊犁全境及界商并重四次重要变化,其目标是以清王朝的利益为权衡,国家主权意识其时并不占主导乃至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一直争议不断。日本官方从国际法、地缘位置、历史原因等方面提出对钓鱼岛的主权申索,并认为其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采取和平、友好、协作的态度。对此,不仅中国政府依据国际法反驳日本政府的不实之词,日本民间学者也持有异议,认为钓鱼岛主权应属中国。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从国际法的角度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是两国国民的共同诉求,但是合作不等于妥协,为维护领土完整,中国不能放弃使用武力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张永攀  杨玲 《社会科学研究》2006,141(1):140-147
1940年国民政府出于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联系的考虑,派遣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但历来染指西藏事务的英印政府为了阻挠吴忠信之行,不惜在签证、坐床仪式等事件上对国民政府加以发难。然中央代表团始终坚持国家对西藏的主权,并在此后发表“宋子文宣言”,这实也为国民政府希望借吴忠信赴藏而实现的两个目标。从英印政府前后的干涉情况来看,其策划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2.
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所实施之重大违法行为施以非刑罚处分,以保持社会治安,同时矫治改善行为人,是设置收容教养制度的必要性基础。决定处以收容教养的前提是,无责任能力人实施了违法层面的犯罪行为。在此基础上,是否处以收容教养,应当依据行为人所实施之不法行为所显示出的人身危险性。因此,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所规定的"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解释为行为人具有将来之危险性时(一般形式要件)。由于收容教养为公法上对特定行为人所实施的重大基本权干预,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决定处以收容教养也意指符合比例原则(一般实质要件)。运用体系解释,横向比较其他公法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鉴于其干预人身自由的程度与非紧迫性,还应当设置法官保留(特殊形式要件)。以上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收容教养干预人身自由正当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许刚雁 《阴山学刊》2007,20(1):81-84
德国在二战后被分裂成两个国家,就其外部因素来讲,是由于以美苏为首的大国合作政策在战后逐渐走向对抗并导致冷战的产物,是外部力量施加于德国的结果,而在走向对抗的过程中,美苏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冲突,是导致德国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胡杰 《社会科学论坛》2010,(14):176-180
从坚持自由贸易和自身利益出发,美国在二战初期对英国对德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政策,特别是船只临检制度深为不满。格沃特金-里斯特代表团访美,就英国经济战政策向美方做出解释并与之进行妇。由于在联合抗德问题上的一致性,英美很快达成妥协,美国逐步加入到英国的经济战体系中来。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随着非洲人民的觉醒,非洲的非殖民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但是面对这一问题,杜鲁门政府出于冷战开始后北约成员国之间合作的需要以及防止苏联势力对非洲进行渗透等因素的考虑,在非殖民化问题上采取了支持欧洲殖民宗主国的保守主义态度,从而使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站在了殖民主义的一边。另外,杜鲁门政府的外交官们的主观因素也对杜鲁门政府在非洲非殖民化问题上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外交官们由于对黑人抱有种族偏见以及他们自身亲欧情绪的影响,因此不少人对欧洲国家在非洲的殖民统治持肯定态度,这也从另一方面造成了杜鲁门政府在决策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欧洲殖民宗主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外交目标设定的认知视角出发,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外交目标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目标设定不仅是综合"自我认知"与"他者判断"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更从中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追求目标及实施政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缘联系和霸权心态使朝鲜半岛在中美两国的对外战略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但不同的缘由决定了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追求目标是促进实现半岛的平等自主和平统一和各方的共同发展 ,从而维护东北亚的稳定 ;而美国则是近期保持“不战不合” ,长远目标是实现韩国为主的吸收统一 ,从而保持其在东北亚的领导地位。在实施政策上 ,中国执行不干涉内政 ,对双方不偏不倚的“促进和平”政策 ;而美国实施“以我为主”直接插足的霸权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