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金融学的起源:从门格尔到克洛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对涉及制度因素的早期货币金融理论加以梳理,据此探究制度金融学的理论渊源。基于对新古典金融学基本假设与理论困境的重新认识,首先确认长期被新古典学派推崇的瓦尔拉斯(Walras)均衡框架难以成为讨论货币金融问题的合适基础,因此金融学的制度分析便应运而生。随后对在制度金融学基本分析框架形成过程中具有启蒙与奠基意义的相关经典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论,主要涉及门格尔(Menger)的货币演进范式及其货币内生起源观点的制度含义;希克斯(Hicks)的交易成本货币理论与金融制度演进观点;克洛尔(Clower)以构建货币理论微观基础为核心并试图在新古典金融学与制度金融学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相关观点以及尼汉斯(Niehans)等的补充与扩展等。  相似文献   

2.
杨献吉 《南方论刊》2012,(11):15-17
本文从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揭示货币的本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出货币必将从现今的有形的纸币过渡到无形的电子货币。而信用卡的产生发展带动了银行技术上的革命与人们支付手段上的革命,推动了纸币向电子货币的进程,为真正的电子货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货币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及当今信用卡的发展态势与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为我们打开了广泛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来设计未来的电子货币,通过对未来电子货币的构想,可以看出电子货币的巨大功能,也增加了我们实现电子货币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张杰 《社会科学战线》2024,(2):58-72+281-282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中国货币制度演进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在分析框架重建方面乏善可陈。不过,戈兹曼属于显著的例外。他在整理“中国金融遗产”时,发现了深藏在历史深处的“货币超越”现象。循此路径,似可破解困扰学术界多年的一些中国货币历史演进谜题。戈兹曼视角中的“货币超越”是指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不再具有内在价值,而是纯粹的价值符号。这种现象早在中国商代即已成为现实,而在西方世界则是晚近的事情。中国之所以率先完成货币超越,与“大一统”政治体系和“超大规模经济”格局的较早形成以及经济资源的“跨空配置”需求紧密相关。货币超越留下的最重要金融遗产非“无(实物)本位货币制度”莫属,而确认这种货币制度为进一步研判延亘中国货币历史数千年的铜铸币和纸币制度的信用特质提供了全新逻辑。由此出发,作为货币历史常态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便有了意想不到的新解;大唐盛世与落后货币制度相映成趣之谜将会找到合理诠释;在确认了货币分配功能之后,曾经山重水复的货币起源之谜似乎也有迹可循。当然,无本位货币制度是最先进和成本最低的货币制度,也是对政府信用要求最高和最难操控的货币制度,它最终考验的是政府的财政自律能力。毋庸讳...  相似文献   

4.
王娜 《理论界》2012,(12):28-30
本文主要从货币起源和信用贷币两方面说明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同时试图通过结合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理论,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证明马克思的内生货币理论更具有优越性。最后,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上半叶,宾夕法尼亚等许多北美英属殖民地政府,相继通过发行纸币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货币供应不足问题。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实践所体现的理论意义,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这些理论意义包括:一、纸币等象征性货币具有金银等贵金属铸币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一国货币供应和创造的任务应当主要由国有银行承担。  相似文献   

6.
汪天倩  朱小梅 《江淮论坛》2022,(3):98-104+193
文章采用货币效用函数对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行为进行货币转换决策分析,并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人民币同沿线其他主要货币三个层面分别展开了区域货币合作的博弈策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同沿线国家开展货币合作具有决策的必然性,但区域货币合作进展的顺利取决于货币转换中网络外部性和货币转换成本的比较。开展区域货币合作对于沿线国家整体是一个占优策略,区域货币合作或将成为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共同选择;在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弈格局中,中国主动推动策略是支付矩阵的纳什均衡;在人民币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主要货币的博弈格局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未来人民币若想成为沿线国家的主导货币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力争将“斗鸡博弈”格局转向“智猪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7.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实质是虚拟经济的危机,总根子在于以美元纸币系统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出了问题.今后的国际货币体系领域将群雄竞起,角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理应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有更大的话语权,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首先完成人民币的可兑换,解除外汇管制,从强制结汇转为自主结汇,逐步放开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然后鼓励人民币成为海外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最终作为国际货币参加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8.
尹伯成  黄海天 《江海学刊》2012,(2):66-71,238
在西方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一种呼唤金本位回归的声音日趋强烈。这在理念上与200年前大卫.李嘉图的货币理论和"金价论战"有着某种联系。尽管李嘉图混淆了纸币和贵金属货币以及银行券的不同属性和流通规律,然而他的货币理论,尤其是关于纸币发行必须受到约束的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后来西方国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实行的金本位制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李嘉图的货币思想。今天不可能再回到金本位制度,但黄金的投资保值避险功能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信贷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而非中央银行控制下的外生变量。根据对货币内生程度的认识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应性内生与结构内生两种观点。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弥补了现有货币供给理论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庆鹏 《学术研究》2013,(7):87-93,16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作为信用货币的国家。从铸币税的意义上看,中国的信用货币可以最早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白鹿皮币",而铸币税的垄断权是明朝之前各朝代中国信用货币兴与衰的一条主线。铸币税垄断与统治者好大喜功的政治抱负,或边患连绵或穷兵黩武的军事需要相联系,形成中国独特的信用货币文化。  相似文献   

11.
流通纸币增长率模型及其用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创建的表示流通纸币增长率与GDP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要素数量关系的模型,可用于计算流通纸币良性赤字发行的上限;这一模型还传递了一个信息:当前世界虚拟货币体系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用发行硬通货的方法超限发行巨额纸币,获取巨大利差,却未负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向世界传递通货膨胀。根据该模型可以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其原因,一是美元巨额膨胀向我国的传递;二是我国多年赤字的累积;三是我国负利率出现,“凯恩斯陷阱”已经形成。当前应采取措施把人民币流通量增长率控制在良性通货膨胀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低值货币本位形成以及长期延续的历史原因,梳理隐藏在这种货币本位格局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机理与变迁逻辑,并尝试性地揭示,作为一种本位演进环节缺失的货币制度,在遭遇已然经历本位嬗递完整过程的外部货币体系的挑战时,所必然面临的货币困境的性质。本文的考察发现,在中国货币演进历史上存在着一种十分奇特的"恋铜情结"现象,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各种利益诉求都纠缠于此,从而形成了一个低水平的货币制度均衡。正是基于这种均衡,曾经负载着无数货币文化荣耀的"交子体系"才显露出其真实的货币面目,这种被誉为全球最早的纸币体系竟然只是覆盖在铜本位之上的一层绚烂"外衣"!循着此后的货币演进路径,铜本位与贵金属货币的冲突此起彼伏,到明清以降则愈演愈烈,并形成了"本位困局"。表面看是货币本位之争,实质上则是既得政治利益与新兴商业利益的殊死竞争,这种竞争随着近代西方高本位货币因素的进入而变得更加纷乱复杂。中西货币体系的冲突迅速凸显出低本位货币制度的"先天劣势",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货币本位的长期低水平徘徊使其丧失嬗递升级的基本功能,从而未能与银行体系建立应有的联系,最终使得中国的货币演进机制一直缺乏微观金融基础的有效支撑。重要的是,这种货币演进机制的缺陷无疑会对当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货币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征。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先后演进出商品经济、信用经济、虚拟经济;与此相适应,货币也经历了三次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变革:金属货币、不兑现纸币、电子货币。值得关注的是,经济演化与货币变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货币变革是经济演化的产物,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形态的升级与兴盛又得益于货币体制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纸币具有与其它种类货币不同的特殊流通规律。当前 ,控制币值稳定的主要手段  是运用纸币流通规律来实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币制沿革的历史说明 ,愈是实行开放的市场性货币体制 ,就愈是能够规避金融风险、实现币值的长期稳定。推进货币体制改革 ,实现人民币与多币种的自由兑换和汇率的随行就市自由浮动 ,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而且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货币单位的釿值研究关系到当时的铸币是否为虚值货币的性质问题。实测三晋货币自重得到的釿值,远小于同时期三晋铜器铭文与实测重量换算得出的釿值。三晋货币中的釿只是虚值化的货币单位,不可混同于铜器铭文中的重量单位釿;梁亢釿桥形布币文中的寽是指黄金一类的贵金属,从黄金是称量货币的角度来看,币文寽既是货币单位又是重量单位;魏国所进行的货币改革只是废除了釿制,并不涉及衡制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新华  常银 《学术研究》2023,(2):105-111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央行“法定准备金率”调整的政策信号无法真正地释放流动性,原因在于准备金作为一国中央银行的债务,是一国最具清偿力的基础货币,其能否进入经济体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内生需求”。商业银行根据经济体的信贷需求自主地向有偿付能力的借款者提供信贷,贷款的同时创造存款,存款是商业银行的债务,银行债务的清偿需要准备金。商业银行的信贷逻辑为贷款→存款→准备金,而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准备金→贷款→存款。可见,准备金的多寡是由经济体内生决定,中央银行无法自由“裁定”准备金的供给规模,其外生设定的“法准率”也无法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因此,央行“降准”就必然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判断缺乏说服力,相反主权政府“量出为入”地加大财政赤字才是精准“净注入”流动性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从国际货币体系包含的内容这一客体和参与的各方主体两个角度,指出当前的牙买加体系的缺陷.在分析了本位制度性质的基础上得出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以及坚持人民币作为主权国家货币这一基础上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通过对外要寻求亚洲货币合作、实质性参与中国东盟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设;对内要发展国内经济、降低对外依存度,满足成为国际货币的两大条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仝鲁闽 《文史哲》2003,1(1):130-135
宋元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化 ,以及金属货币与纸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消长演变 ,既为货币金属主义的发展 ,又为货币名目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金属主义学说侧重于货币本质中的商品性问题 ,反映了金属货币流通时期的阶段性认识 ,而名目主义学说侧重于货币本质中的社会性问题 ,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兑换到强调政府信用、从强调称提之术到注重信用制度建设的认识深化过程 ,同时也注意到信用授受双方的互动与协调 ,使其对货币本质观的探求与思考更加深入 ,也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9.
元朝有一整套相当完善的纸币流通制度,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点金术”,在世界货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对于封建政府来说,与纸币流通相伴而产生通货膨胀,也是必然之事。元朝并不例外。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元代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元代的通货膨胀及其危害 元代初期有一套较完备的纸币管理制度。例如:发行纸币有十足的金银作为储备;设立平准库,准许民间以纸币兑换金  相似文献   

20.
“入篮”后,人民币如何在“储备货币竞争”中站稳脚跟?“不可回撤义务”不仅意味着与入篮前相比不能有大的倒退,更意味着自觉与SDR的制度设计初衷相一致。因此,中国相应的货币政策需要持续符合不断发展的“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更应主动向 “储备资产”标准靠拢。这意味着须承担更多的“市场化责任”,可以通过加强货币互换、建立人民币清算银行、外汇期货交易平台、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等路径逐步增强人民币“储备资产”属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储备货币的职能和地位,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