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审美文化作为一种表意性的文化符号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批评视野和理论范型。在中国古代诗词语境中,包含了大量审美文化资源。文章从有关春的诗词作品中梳理以及阐释,描述并分析了古代诗人在咏春这一范畴创造的审美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2.
语言意义理论中的“意义”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书面意义;一是指认识上的真假、道德上的善恶、审美上的美不美的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后一种意义。本文从人生在世的两种“在世结构”(即“主—客”关系式和“人—世界”融合式)出发,分析了上述第二种意义下的各种语言意义,认为,对语言意义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同人生价值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语言意义问题纳入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文化活动问题之中。作者提倡突破西方语言哲学的传统观点,不再把语言的意义仅仅归结为真与假的认识意义,而应当更着重讲语言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应当囿于科学认识领域,而应当重在道德和审美价值上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医学审美创造是在医学和美学两门学科结合点上产生的最新成果 ,为此 ,就医学审美创造基本概念、医学审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以及医学审美创造性人格进行分析 ,并指出探讨医学审美创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湖湘文化“霸蛮”、“火辣”特征互补结构,有一种灵泛、灵动、灵性的文化基因。表现为船山美学在审美态度上的“灵泛适性美”;审美观照活动中的“灵动洒脱美”;审美意象创造时的“灵性潇湘美”现象。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6.
任何企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不停地创造着、建设着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怎样自觉地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企业领导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文化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类的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在创造着某种文化,而这种创造活动又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位考古学家,能够从出土的陶器上,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即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同样,一个企业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现象学美学理论重新考察审美态度,不仅能再次确证审美态度的存在与价值,还可以看出,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超功利的静观方式,一种主体的表现和创造趋势,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意义的“趋同性担保”。  相似文献   

8.
文化审美价值距离与“难能为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价值距离是克服传统社会美论由“本质力量对象化”所产生的“泛美主义”的重要概念。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功利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价值;文化客体本身既具有功利价值,也内合有文化价值。而正像人的文化素质实践能力有差异一样,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也是有差异的。但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制约文化审美价值关系生成的这种“文化审美价值距离”,即由文化价值寻常实现水平到理想实现水平间的差距,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非专业文化领域,文化价值距离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相对性;在专业文化领域,文化美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专业文化审美尺度。文化价值距离对文化审美价值的制约机制或衡量客体的文化审美价值尺度的内涵,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难能为美”。  相似文献   

9.
图书出版美学的本质、体系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出版美学是研究图书出版中审美活动的规律、审美关系的构建以及图书出版美、美感、美的创造的科学,是一种纯粹审美文化向应用审美文化过渡的、典型的理论应用学。其体系为图书出版美学研究对象的逻辑关系和图书出版美学本质的具体化行程所规定,由整体的研究,过程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效应的研究,构成“活”性的体系和系统。图书出版美学具有广域性学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谭力新 《天府新论》2015,(3):116-119
由于数字媒材对现今艺术文化的广泛影响,促一种新的美学理解形成。数字艺术的主题和主体,不必指涉审美主体的真实重视;数字艺术研究也不限于生活实际的生产文化价值。如何利用数字艺术的超联结社会网络扮演起个体之间的感情联系网络,进而创造出不断强化的共同体生命意志,不断扩大审美想象领地以及人性关怀共识,才是研究数字艺术创新方法的本体论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邬锡鑫 《中州学刊》2006,(1):255-258
韵味的内涵分为两层:一层是作品意境的神韵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另一层是这种艺术魅力驱使读者能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形象创造中而猎取的更深切更持久的美感享受。韵味内涵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思与境偕”,正是意境使作品中各个意象的部分象征因所有意象的耦合而升华为作品的整体象征,激发读者展开自身的想像和联想参与作品的艺术创造而从中获得回味不尽的美的感受。韵味的内涵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生命意义、时空意义和审美意义,其中,生命意义决定着时空意义和审美意义,而三种意义是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举制在北宋的日趋完善,庶族士人逐渐成为政治、文化的主导者。他们是具有“文—官”双重身份的新型士人,这种身份对于审美趣味产生深刻影响。概而言之,就是富“文”又重“道”,士人需要在雄厚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审美趣味超越政治上的朋党之争,形成一个审美共同体,它既是对异己趣味的排斥与区分,又是对相似趣味的认同与融合。无论是区分,还是融合,士人都有明确而自觉的意识。在北宋士人的共同努力下,审美高度繁荣,超越前人,创造出诸多新的审美范式,对于此后的审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盖光 《东岳论丛》2000,21(5):136-139
文艺活动首先是为人、为人民的 ,其目的是为人的素质的提高 ,并由此推进社会的发展。服务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内容 ,服务的对象就是人 ,它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性 ,即文艺服务价值性。客观现实生活、艺术审美世界和自我实现的人格结构是这种文艺服务价值的三种世界形式 ,它们是关系性存在 ,构成这一关系存在的活动主体是艺术家、艺术接受者和创造意义上的人。它由艺术创造活动指向艺术接受活动 ,不仅展示文艺的动态结构 ,而且其有效性是一种目的———手段———结构的流程 ,其目标指向及终极效应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地位的动态生成。这里的人是以高审美文化品位为价值含量的创造性人格结构 ,其人格结构的意向性是通过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编辑既具有割断各种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的控制作用,又具有承前启后的纵横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编辑主体既是信息的中介者,又是出版物的创造者的双重身份。编辑作为能动的富于创作性的主体,只有将其审美理想与审美原则投射到编辑对象上,进行再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实现编辑主体的审美目的与编辑对象的审美规律的结合。编辑主体审美目的的实现在于对审美对象的敏感性与选择性的操作上。因此对编辑对象的组合优化过程,就是对原文化信息的审美超越过程,并重构高出原信息的具有创造意义的新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一 劳承万教授的审美中介学理论体系,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完成。审美中介学的基本原理建设,主要集中在《审美中介论》与《审美的文化选择》两本专著中,而最近由劳承万主编的《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在阐释性意义上,将劳氏的审美中介学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审美中介论》是就美学的认识论层面和在中国现当代美学范围内,为审美中介学的历史出现作了初步的阐释;《审美的文化选择》是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建构、拓展和完成;《现代美学原理纲要》则将审美中介学的基本理论提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8,21(5):43-46
蒙古族画家王延青主创515平方米的《蒙古历史油画长卷》可谓油画艺术“中国化”的一次关学尝试。要对蒙古历史、成吉思汗进行史学文本的造型转换,掌握并研究史料是价值立场的前提,价值立场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审美创造又是通过想象与结构来完成的。今天,在物质文化逐渐全球化的同时,怎样坚守“本土”精神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兼容并蓄,显然是《长卷》美学探索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感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具有原创性的诗学专利权。走向现代形态的感悟汲取了新的时代智慧,不动声色而又无处不在地醇化着和升华着新的审美创造和知识体系。在讨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重建时,如对感悟给出积极的现代性转化,则不仅可形成一种富有中国文化魅力的现代感悟诗学,而且能形成一种更为富于历史和文化穿透力的现代感悟哲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中的“霸蛮”血性精神 ,亦称“蛮性精神”已有不少专论。王船山的美学思想与诗词创作 ,不但上承屈原“九死未悔”的壮烈人格 ,而且从作家的审美人格价值取向、创作的审美创造开拓创新意识、欣赏的审美风格批评标准等方面 ,独具特色地阐述了富有湖湘文化内涵的“霸蛮血性美”审美体系 ,相应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血性真情”内涵 ,“霸蛮独行”狂狷气质 ,“雄强气力”挥斥的形象与画面。一、船山美学中的“霸蛮”血性美船山诗学重要论著《姜斋诗话》中 ,共收诗话三种1 1 8则 (《南窗漫记》除外 )。其中 97则是猛烈抨击诗坛…  相似文献   

20.
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与情感指符,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审美心理的物化,汇集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壮族对关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强烈的壮民族传统审美情感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