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斯卡概率解释主要有逻辑解释、主观解释、频率解释、性向解释以及主体交互解释五种。与逻辑解释相比较而言,主观解释和它的衍生物主体交互解释是更为有效的认识论解释;而与频率解释相比较而言,性向解释是当前可利用的更为有效的客观解释。由于在自然科学中要找到一系列独立的可重复条件是可能的,因而一般说来客观解释适用于自然科学;而在社会科学中任何事件的独立重复都是不可能的。因而认识论解释适用于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凯恩斯逻辑解释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凯恩斯的逻辑解释中,概率被看做是合理信念度并用无差别原则来确定基本概率,然而由于无差别原则确定基本概率的主观任意性,对无差别原则的使用导致了许多悖论。为此,凯恩斯、吉利斯等提出了一些解决无差别悖论的方案,但由于这些方案对于无差别悖论的解决不具有普适性,因而导致了新的概率解释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是一项紧迫任务。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重心应当从客观进路转向主观进路,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机制和理性认知模式。从课堂信息传递的角度考虑,主观进路把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成果作为自变量有选择地向大学生述评,把大众文化作为常量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对象考虑,主观进路把研究重心从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对象转向其内在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4.
理性主义从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或追求对科学知识的“应然”理解走向绝对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完全客观的;社会建构论从表达科学知识的主观性,或追求对科学知识的“实然”理解走向相对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完全主观的。事实上,科学知识既非完全客观的,也非完全主观的,而是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性统一。  相似文献   

5.
陈慧平 《兰州学刊》2006,3(1):107-10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要从主观上提高认识,自觉地抓好这一“重中之重”的伟大工程,更要通过实践真正把能力建设落到实处。实践有主观与客观之分,避免主观实践的误区,坚定不移地走客观实践之路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客观实践的含义、客观实践对基础理论创新的作用、客观实践体现执政党的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客观实践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刑法解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解释是解释者采纳社会大致可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并考虑社会需求而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因而具有主观性。但刑法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文本和法律事实是客观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解释者的主观判断客观化的产物,因而刑法解释又具有客观性。刑法解释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是受刑法法律文本与法律事实制约的刑法解释者的主观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荀况是否有唯物主义?如果有唯物主义,应该如何理解?早在十多年前,有人作了这样分析:“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天人之分提到哲学的高度”。“这就把自然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的界限严格划分开来。这样划分的一个主要涵义就是承认自然物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物质和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社会、精神和主观世界是第二位的。荀  相似文献   

8.
欧洲社会历史观的阶段划分,是欧洲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以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的回答为尺度,把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英雄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主观理性史观、客观理性史观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言语实际出发,考察奥斯汀、塞尔对言语行为的解释,认为他们的解释是主观的,缺乏客观依据支持;他们的论证是孤立的、单方面的,抽离语境,脱离客观,掩盖了言语行为的实质.本文对他们的解释进行修正,并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论待知客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客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把客体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把客体划分为实践客体和认识客体,认识客体又可以划分为未知客体和已知客体。未知客体和已知客体主要是根据认识过程即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转化过程而划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知客体和已知客体有较多的论述,认为客观世界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就表明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认识是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标志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进步。然而,在认…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责任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行政责任进行了探讨,把其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两个主要方面,并对其根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各自形式及其相互冲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辩证法建构起了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实现了由消极辩证法向积极辩证法的转变。转变的核心在于黑格尔不仅仅把人类理性看作主观的思维,而且也看作客观的精神。要理解人类理性如何由主观思维上升为客观的精神,关键在于实践。实践作为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的活动,既是辩证法的内在动力,即通过精神自身的运动去把握终极存在的动力,又是个体性的直接性的存在向全体性的普遍性的存在转换的中介。在实践中,生命与普遍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基础概率谬误"是人们在进行主观概率判断时倾向于使用具体信息而忽略掉一般信息的现象。它可以解释很多情况下人们所做的主观概率判断和决策。它的提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的决策理论的规范性研究方案,继而开始了决策理论的描述性研究,并提出了支持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关于基础概率谬误产生的认知策略,主要有代表性启发策略、相关性原则、非因果基础概率原则等解释。但是,基础概率谬误并不就真的是"谬误",有时候这还是一种合理的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从“不理解”到“误解”广义而言,解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与解释活动的科学。人的行为和表达蕴涵着意义的成分,理解这些意义成分并把它转化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这项工作促成了解释学问题的出现:上述理解和转化的过程如何可能?主观的意向意义如何经过解释者的中介而成为客观的,而这种解释者的中介本身是否也是主观的?换言之,所有具有意义的人文现象构成了有待理解和解释的“本文”,当我们无法直接理解“本文”的意义时,便要求一种解释学的努力。时间的流蚀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解释者同“本文”之间的间距,从而导致了对“本文”…  相似文献   

15.
吴峥嵘 《兰州学刊》2013,(5):176-179,113
人们一般把同义关系看成是完全客观的,为此,他们从词语所反映的概念以及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实际上,同义关系不仅需要词义大部分相同这样的客观基础,还需要有主观上的认同。当词语在运用中能够经常必地实现"价值"的同化的时候,它们就会被人们看做是意义相通的,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16.
可以把实践哲学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有人称的研究与无人称的研究。这两种研究既不能完全分开,也不能混为一谈。西方哲学中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二分法至少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假定对象与"活动或行为"可以完全分离,二是假定主观与客观可以完全分离。依据"实践哲学"这一术语的各种可能的含义,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处理实践哲学的判定问题与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两个必然性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演绎推理的形成机制来看,演绎推理必然性具有主观抽象限定性和构造限定性。从归纳的目的和机制来看,归纳必然性是认识必然性,带有主观模态的性质。从自然界本性来看,完全归纳活动本身具有或然性。因而,不能把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不加区分地统称为必然性推理,更不能试图把归纳演绎化,而应对这两个必然性进行辨异。  相似文献   

18.
看了吴家麟同志的《真理能有阶级性吗?》一文(见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八○年第二期),觉得有些观点不能苟同,下面仅就"真理究竟是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问题,谈淡自己的看法,与吴同志商榷.吴家麟同志认为,"真理属于客观范畴".我的看法与此完全相反.我认为,真理应属于主观范畴.其理由有三:第一,真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而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与被反映物——客观世界应属于两个相对的范畴.第二,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真理的双重属性,这双重属性存在于它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中,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分别归入两个相对的范畴.第三,划分范畴的根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真理区别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解释的限度:九十年代以来"美的规律"论争的解释学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国内关于“美的规律”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消解说、客观说、两种尺度说和限定说。这四种观点基本遵循三种解释模式 :客观 (作者 )解释、主观 (读者 )解释和语境 (本文 )解释。各种观点之间的论争源于各自所遵循的解释模式的不同 ,而现代解释学几种解释模式之间的差异为我们观照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尽管和谐社会命题在当前提出,但其内涵在改革开放前期早已有之,只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本文将改革阶段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借用关注社会均衡与一致的结构功能论来研究改革前期的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现象,解释了改革前期着重加强经济建设,但也追求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的原因。借用冲突论来研究改革后期的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并且从冲突论的角度提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办法,如从客观方面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缓解产生冲突的物质条件;从主观心理方面,通过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与形成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等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