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林认为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解释基督教道德与历史上伟大人物取得赫赫功业的手段之间的道德冲突问题时,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价值多元。由此,伯林认为这一道德困境不是同一道德体系下的困境,而是两套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伯林阐发了他的价值多元论,并引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一对概念来解决上述道德困境。但是,通过两套道德体系的理论不足以消解这一道德困境,而且也不足以证成价值多元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提出对解决道德困境的伦理标准的选择于事无补,反而容易陷入相对主义,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多元论与自由:伯林反启蒙的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性,理性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但伯林却力图拆解这种幻觉,指出启蒙运动企图按照普遍真理的概念来理性地安排社会,这严重威胁到个人追求自身目的和价值的自由。伯林反对为自由主义寻找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提倡重构多元论的自由主义,认为惟有价值多元论才能一以贯之地保护个人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使其不受体系建构者的劫掠与侵夺。但是,伯林的自由主义思想缺乏一种内在的连惯性和明晰性,其思想内部存在着一些危险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汪秀丽 《学术界》2006,(3):171-176
伯林通过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揭示了自由的四种悖论,并且通过分析指出导致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一元论的价值和文化论,认为平衡和协调两种自由、采纳多元主义的价值和文化观是解决自由悖论的关键。但是伯林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平衡两种自由的合理策略,他所阐述的多元主义的价值和文化观也是不完善的,至少伯林的自由观需要一个商谈的政治学和伦理学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9-36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是以赛亚·伯林提出的一对重要概念。伯林强调消极自由对于现当代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他也着力分析了积极自由变性的问题,提出在现当代社会条件下人们捍卫消极自由的重要性。但伯林并非是要人们放弃积极自由,他承认人类在追求自由的历史过程中积极自由所占的地位,并强调,人类拥抱积极自由时,如果没有为消极自由保留空间和地盘,那也就意味着丧失自由。  相似文献   

5.
付德军 《理论界》2009,(4):125-127
《两种自由概余》一文中,伯林阐述了自己对自由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多元主义。本文沿着伯林的思想轨迹对他的价值多元主义思想展开了述评。  相似文献   

6.
张圆 《学术探索》2012,(2):7-10
伯林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以来分析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的重要思想依据。伯林以价值多元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民族主义的多元价值之间存在着兼容和契合的可能,也能作为自由民族主义这种新生的改革理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伯林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明晰自由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为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找到一条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振丽 《云梦学刊》2010,31(6):19-23
自由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各有特定的含义,伯林的反对者对其的批评,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伯林自由概念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两种自由概念》一文中,伯林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多元主义。文章沿着伯林的思想轨迹对他的自由思想展开了述评。  相似文献   

9.
自由可以成为发展的维度,伦理为什么不可以?伦理既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它应该和自由一样成为人类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伦理对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十分丰富。伦理的不断提升也是发展的题中之义,美好的伦理(如仁爱、和平、公义、宽容、合作、勤奋、节俭等)本身就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曾于2005年在《社会科学论坛》第10期(上)发表《伯林自由观批判》一文。学者周枫以《为伯林自由观辩护》为文,在该刊2006年第5期(上)对本文作者上文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即是作者对周枫的批评的回应。作者指出了周枫在一系列问题上对自己对伯林的误解、误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批判伯林自由观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自由的异化、自由与理性的关系、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体的发展史是人类道德生活的进步史;共同体不仅是政治共同体,更是伦理共同体;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追求。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反思和应对现代性问题以及当代人追求和理解自由,从哲学上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具有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伯林的民族主义论述,就他自己所看重和赞同的而言,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民族主义.因此,把伯林的民族主义论述表达为自由民族主义并不恰当.伯林主张,民族身份对各种社会建制中的个人都有意义,民族情感对各种社会的政治团结都非常重要,共同文化的认同对一切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持都是必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是各种社会赖以成立和稳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华灵 《天府新论》2017,(2):142-150
在中国语境中,伯林的被误读与被误解现象主要有四种。第一,消极自由被误解为不做什么的自由。而实际上,消极自由不是不做什么的自由,而是没有外在的人为障碍状态。第二,积极自由被错误地等同于古代人的自由。然而,伯林的积极自由并不一定就是古代人的自由,而古代人的自由则必定属于积极自由的范畴。第三,多元主义被误读为相对主义。但是,在伯林看来,相对主义的核心特征是主观性与不可理解性,而多元主义的核心特征却是客观性与可理解性。第四,多元主义被误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尽管伯林早年认为多元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础,然而,晚年却认为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没有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4.
自我的幻像 --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喜 《东南学术》2002,(3):157-164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引发了知识界的诸多批评,范伯格对伯林的批评是建立在关于"欲望"以及对欲望的"约束"的讨论上,从而指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逻辑互蕴关系.但他对自由的理解不同干伯林,他主要强调自由的"内部敌人(欲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黑格尔及同道则强调"欲望"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相互承认,是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标志,由此,马克思继承并突出地提出"只有打破人的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才能以人与人相互对待的态度,获得自由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自由理念具有鲜明地反对形而上"自我"概念预设以及对人性迷信的立场,强调应该从入与物、个体与类的关系角度对"自我"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因而,当可作为对"世纪末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伯林自由观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学术界目前流行的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文章以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代表作《两种自由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个分析和评论了其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指出:(1)他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截然割裂是站不住脚的,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对积极自由的批评也可运用于消极自由之上;(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两种自由哪个更重要,而在于自由为什么变成了不自由,伯林由于无视异化理论而绕开了这一问题;(3)理性与自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伯林出于经验主义的偏见而割裂了这种关系,使自由停留于最低级的形式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曾于2005年在<社会科学论坛>第10期(上)发表<伯林自由观批判>一文.学者周枫以<为伯林自由观辩护>为文,在该刊2006年第5期(上)对本文作者上文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即是作者对周枫的批评的回应.作者指出了周枫在一系列问题上对自己对伯林的误解、误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批判伯林自由观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自由的异化、自由与理性的关系、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等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伯林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被认为对许多问题是一种澄清,而邓晓芒对伯林的批判重新混淆了本已澄清的问题。邓晓芒不同意两种自由的割裂,批判为所欲为的消极自由。可是,伯林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非要为不受限制的自由辩护,而是要说明两种自由的混淆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伯林的自由观并无根本问题,问题在于他的多元主义,而邓晓芒在多元主义上的分析更是混乱,本文力图给予澄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国内学术界目前流行的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文章以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代表作<两种自由概念>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个分析和评论了其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指出(1)他时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截然割裂是站不住脚的,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对积极自由的批评也可运用于消极自由之上;(2)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两种自由哪个更重要,而在于自由为什么变成了不自由,伯林由于无视异化理论而绕开了这一问题;(3)理性与自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伯林出于经验主义的偏见而割裂了这种关系,使自由停留于最低级的形式中.  相似文献   

19.
伯林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分析被认为对许多问题是一种澄清,而邓晓芒对伯林的批判重新混淆了本已澄清的问题.邓晓芒不同意两种自由的割裂,批判为所欲为的消极自由.可是,伯林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非要为不受限制的自由辩护,而是要说明两种自由的混淆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伯林的自由观并无根本问题,问题在于他的多元主义,而邓晓芒在多元主义上的分析更是混乱,本文力图给予澄清.  相似文献   

20.
群己之辩是任何伦理思想都无法回避的中心问题之一。建立在群己合一观基础上的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理论具有深厚的公共伦理价值诉求。其中,追求个人完美与促进社会进步是统一的,自由平等的独立人格与具有内在民主理念的群体制度也是同步构建的。基于个人利益的个人伦理与基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伦理在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理论中和谐相生。探析杜威民主共同体理论的公共伦理价值及其公民参与、公共的善、独立人格三个基本要素,有助于推进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构建我国合理的公共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