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多值政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是个人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角度对我国劳动者健康与劳动参与率的关系进行微观计量研究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健康自评价状况进行处理;考虑到变量内生性与样本选择偏差,我们运用较为前沿的多值政策效应方法进行分析,并从实证角度获得了健康影响劳动参与率的一致性估计量。研究结论表明,健康状况对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同失业率一样 ,劳动参与率也是反映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 ,那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的劳动者 ,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而丧失信心 ,退出劳动力市场 ;同时 ,本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可能推迟或放弃寻找工作。这种劳动参与率的降低造成一种隐蔽性失业现象。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五个城市的调查数据 ,展示了近年来 ,在下岗和失业现象日益严峻化的同时 ,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 ,并揭示了城镇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 ,表明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失业的结果。通过建立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 ,对影响劳动者处于就业、失业或退出劳动力市场等三种状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王瑜 《兰州学刊》2012,(3):126-131
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是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在人力资本视角下,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2006年的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控制其他影响变量,考察人力资本对非农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民的非农劳动参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非农劳动参与有积极影响,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非农劳动参与,但健康状况对非农劳动参与的影响并不明确;控制变量方面,农业劳动任务的增加会降低农民的非农劳动参与率,地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东部地区而言,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更低一些,此外,婚姻因素对非农劳动参与的影响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相关领域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探讨现代社会性别角色观念转变及"工作——家庭"冲突下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最新动向,为改善我国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地区间劳动力市场相对分割,劳动力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存在制度障碍,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工资率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可能导致各地区城镇居民劳动参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行为,并估算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结果表明:在每个地区内部,女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均明显大于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随着地区工资率的上升,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劳动参与工资弹性明显下降;随着地区工资率的上升,男性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劳动参与工资弹性没有显示出持续下降趋势。因此,消除户籍制度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工资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和就业,而且有助于抑制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使得经济学界重视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女性主义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其研究的主要问题非常广泛,家庭照顾、社会福利、无酬劳动等都是其关注的对象。20世纪,女性主义经济学家为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到的歧视,提出了同工同酬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报酬的平等来提高女性的权益,正确对待和衡量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付出。而21世纪,女性主义经济学家们则把"女性劳动"的衡量标准从"收入"转向"时间",主要研究女性在家庭劳动时间上受到的歧视,关注女性在非劳动力市场即在家庭中的无薪酬劳动。我们对女性主义经济学兴起的背景追根溯源,力图厘清其发展脉络,分析其对"女性劳动"的衡量。  相似文献   

7.
女性是职场的“半边天”,“全面三孩”政策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女性能否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角色冲突,并削弱这一冲突带来的身心后果。文章使用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数据,探讨了角色冲突与女性社会服务提供者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和组织内角色冲突都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职业倦怠在工作—家庭冲突与抑郁之间、组织内角色冲突与抑郁之间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婚姻与母职对角色冲突、倦怠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未婚未育是职业女性抑郁的风险因素。本研究表明,婚姻和母职对职业女性的抑郁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家庭扮演着“庇护主义”(clientelism)的角色,即婚姻家庭在帮助职业女性抵御劳动力市场风险的同时,也使其在面对工作场所风险时更易抑郁。促进“全面三孩”政策的落实需要创建家庭友好和性别平等的工作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张丽琍 《理论界》2009,(2):13-16
在我国经济调整过程中,女性就业参与率和就业质量受到了经济整体发展形势、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以及全球化、城市化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女性参与率和就业质量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就业的职业层次、职业结构、职业身份、家庭收入等方面,对女性就业参与率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改善女性就业环境,提高女性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劳动权利是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人的一项生存权利,各国宪法对公民的劳动权利从享有到保护都有具体规定.农业户口不能影响农民工作为《宪法》和《劳动法》上劳动者的身份.与城市劳动者一样,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并且应该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即在劳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实现劳动权利方面禁止不合理差别存在.分析农民工平等劳动权利中涉及的劳动者资格的法律依据、劳动权利内容、平等劳动权利的含义等法律问题,既可以推动农民工平等劳动权利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农民工劳动者与非农民工劳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权利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儿童健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主要负责儿童的照料工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照料儿童的能力可能越强,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就越好。从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收入、行为选择等方面分析女性(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结论: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女性的资本存量,增强女性在家庭中的谈判地位与自由选择的权力,还有助于提高女性分配和利用资源的效率,从而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