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留守妇女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她们面临着农业和家庭劳动强度大、生活和婚姻质量低、精神和生理压力大、健康状况较差、劳动技能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其社会关系简单,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也非常单一。营造支持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村妇女的就业能力和健康水平、有效保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为例,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根本”.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所凸显的土地征收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江西赣南A镇为例,从“现状”、“原因”、“思路与对策”等几个方面对农地征收视域下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幸福感的源泉,农村留守妇女自身道德素质提高、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提升的过程.幸福有助于德性的养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提升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改善其生活的客观条件,也要关注她们自身德性的提高.通过对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调查数据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个性生活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下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现状及幸福感较低的原因,并为促进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提升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而出现的留守妇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人群,她们与非留守妇女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羡慕”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留守与非留守妇女的“围城心理”.在该现象背后所隐含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很多农村家庭在劳动力外出务工决策方面的两难困境.改善家庭生计状况的需要与夫妻团聚的需求之间发生的结构性冲突是导致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之间出现“围城心理”的基本原因,而人的认知习惯又直接促成了这样一种现象的普遍化和常态化,它在实质上体现了这些农村妇女共同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是关键,而“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农民素质。因此,实现农村小康,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从枣强县实际调查出发,分析了当前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免税以后,黑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原有的困难和矛盾凸显。农村基层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匮乏和基层干部素质的制约,使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是推选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陕西贫困山区商洛市六县一区农村留守妇女的调查和对商洛市W镇若干村留守妇女婚姻状况的深度访谈,发现这里留守妇女的婚姻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婚姻稳定的原因有传统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子女亲情的促进、夫妻人格特质差异小、经济收入的增加、离婚和再婚的经济负担太重。然而,留守妇女的婚姻仍然存在或潜伏着不稳定因素。提高留守妇女婚姻的稳定性,“治本”的方法是消除丈夫外出、妻子留守的生活方式;“治标”的方法是尽可能增加夫妻团聚的机会、缩短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排减夫妻分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的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的思想从总体上讲是健康向上的",留守妇女"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层次不断提高,越来越显示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但同时,她们思想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分析河南农村"留守妇女"思想现状,探索新形势下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思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对提高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的地位、提高河南农村"留守妇女"创业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华 《理论界》2007,(9):47-48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安全、心理、道德、生活等方面,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它对儿童自身命运、对新型农民的素质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涉及教育平等权、城乡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忠 《兰州学刊》2007,(10):92-95
文章对国内学者在留守妇女的产生原因、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状况以及生存状况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制度背景下的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为何没有形成集体认同感、留守妇女如何打破"符号暴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吕冰 《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96-19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是关键,而"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农民素质.因此,实现农村小康,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从枣强县实际调查出发,分析了当前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离散的生活现状会加速婚姻家庭的解体,但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因为离散现实的存在而导致大量家庭婚姻关系的结束。经济因素在维系农村留守妇女的离散家庭婚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婷 《南方论刊》2014,(3):26-27,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流动过程中,衍生出了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集中体现城乡文明一体化中多种矛盾和冲突的综合性问题。本文主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政策性分析,并探索出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5):54-57,46
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转移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建设新农村——解决黑龙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既在"三农"之外又在"三农"之中,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要依靠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建设新农村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黑龙江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可以尝试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陈廷  马立党 《理论界》2006,(8):31-3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字号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实践中存在着制约“农”字号民营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要加快“农”字号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并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天台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了以"整治人居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生态村建设.审视天台县建设和谐生态村的实践,可以看出,领导重视、规划切实可行、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使和谐生态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等是天台县和谐生态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主要经验.今后,天台县应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干不干、由谁干、怎么干和干了怎么办等四个问题,以期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而又艰巨复杂的任务.从云南省保山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来看,农村公共设施薄弱、农村公共事业滞后、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等"三个公共"问题困扰着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新体系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步伐;加快构建农村服务新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健全村民自治;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多主体供给体系.为此,在宏观决策层面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的社会组织弱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乡村组织建设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给乡村组织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力图从乡村组织的作用、面临的新挑战入手,重点探析组织健康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18-222
把社会工作重点放到农村,以创建和谐村社为载体,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统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得到延伸。江西省万载县的社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把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好了,政府承担的许多社会职能都可以转移到农村社区。这对于缓解政府压力,创新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机制,推动乡风文明、保障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