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晓珍 《江海学刊》2012,(5):209-214
在当代世界,面对全球化推动的全球公民社会发展进程,越来越需要认真面对和讨论有关世界公民权的新的观念和标准。一方面,全球化是社会强者参与和推进的进程,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政府、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强者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弱者世界公民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在目前全球政治体系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侵蚀和国家能力不断弱化,使弱者世界公民权的保护问题更加恶化。为应对在弱者世界公民权保护问题上面临的内外部双重压力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立足于加强自身国家能力建设,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支持和培育民间组织,不断创新弱者世界公民权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与全球公民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道晖 《社会科学》2006,1(6):112-119
公民社会是与作为自然人的私人社会相区别、而直接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组织化和政治化的民间社会。其核心的要素是以私人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纽带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各种非政府组织),来集中和表达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利益,使私域中的诉求扩展为公共诉求,以利于开展社会运动或社会斗争, 促成对国家的民主转型和改造。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国之内的国家公民延伸为世界公民,公民社会也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结社和社会活动,形成“全球公民社会”,并在全球发挥其影响力、支持力。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不仅对现代国家的管理能力、主权等方面构成全面的挑战,而且破坏了一度得以实现的社会福利国家妥协的历史局面。在哈贝马斯看来,西方各民族国家应超越"国家利益"的视角,将其拓宽成一种"全球治理"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建立"大同政治的民主",构建全球公民社会,才能实现永久和平,解决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进程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投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进程中 ,政府与公民的互信和回应 ,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游戏”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强调这一问题的解决。在解决这一问题中 ,应强调主权原则仍是公民信任投入的前提 ,应强调重塑政府在公民中的效能形象 ,应强调建立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姜淼 《理论界》2007,(6):4-5
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我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遗留影响,我国公民文化建设面临巨大困难。为此,应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完善民主政治、积极培育主体意识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民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国应做“世界公民”的思想,从而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让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战略决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关系得到很好改善,而且对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今日世界正在向“一体化”继续迈进,“地球村”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形势,新一代领导人指出:期待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以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有为的精神,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然而这一潮流给世界人权保障提出严峻挑战。在现有体制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权问题的背景下,有学者提出通过推进法律体系的全球化来制衡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权危机。关于法律全球化的争论,至今形成了三种观点,即激进主义观点、怀疑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加以评析后提出,应当大胆地主张推进和努力实现法律全球化。但是在现阶段,法律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不到全球化的程度,未来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在全球形成共识,因此目前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人权问题,只能依靠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层面上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公民性塑造:中国法治进程的关键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层变革,因而公民性重塑也就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不仅带来重大的社会转型,也促发了文化断裂,而由于历史等因素导致的公民性缺失,致使文化断裂背景下的价值真空、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等现象加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公民性塑造,从而为推进民主进程和建立法治秩序提供根本性支撑.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为开展国际合作与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和发展进程: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是对世界秩序前景做出的合理设计和正确选择;国际合作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本土文学和世界文学界定的基础上,论述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本土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础,世界文学是本土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土文学到世界文学必然要经历文学的疼痛,反抗与融合是疼痛的历程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绿色公民权”是一个从“消极的”环境公民权到“积极的”可持续公民权的连续统一体。一种“抗拒”或“批判性”可持续公民权,对于创建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社会,具有核心性的重要意义。可持续公民权概念不仅可以从古老的城市共和主义公民权传统中得到理论侧证,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代公民权培育中义务“可持续服务”实践的理论基础,而绿化进程中的国家将在其中扮演一个积极而又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公民资格制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维系"领土-人口"联结、建立管治和依托基础的核心机制,公民资格制度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多方面的嬗变和发展。全球化带动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逐步促使公民资格制度在内在体系上由对权利的聚焦逐步转向对参与和认同归属的强调,在外部界限上设立居民资格身份作为过渡筛选机制,在选择性包容迁移人口的同时对本国公民给予更多的支持,并形成了双重公民资格制度和欧盟公民资格制度。全球保护行动的日渐开展,也逐渐产生相对意义上的全球公民资格。  相似文献   

13.
杨林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28-132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一种公民主体性文化、一种法治文化、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文化、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公民文化应着重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开放的全球文化观及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一种公民主体性文化、一种法治文化、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文化、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公民文化应着重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开放的全球文化观及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本质是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的人.公民权的核心是公民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参与权和抗衡国家权力的的政治干预权和政治防卫权.公民社会是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把农民的政治地位由臣民、子民、顺民提升到国家公民的层次,使农村由臣民社会转变为民主的公民社会,使农民群体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宪政基础和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17.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两大潮流,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共同作用于时代发展的全过程。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决定着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发达国家应重新审视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从反全球化运动中汲取有益的思想和养料,尽量减少或避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既要有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要利用全球化有利的一面不断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利用反全球化运动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各种培训已成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中国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问题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也摆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  相似文献   

19.
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趋势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既对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挑战,又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契机。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以科学理性为主导,以自主精神为前提,以参与意识为动力,全方面、多渠道、有重点、有步骤地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和《永久和平论》(1795)这两篇文章中,都主张建立一种世界性的国家联盟,然而,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康德这一观点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相较于《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的阐述,康德的后期文本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改动,例如在殖民主义和奴隶制方面,在国际联盟的性质方面以及在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突出强调康德世界公民主义理论的最显著变化,并且考察在这一理论中哪些重要内容始终保持着一致是我们关注的理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