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2.
“男”在M.Swadesh《一百词的修订表》中居17位,是语言中较为核心的词。在“男”的语义场里,“男”是表示这一概念的词的上位词,其下既包括男性类词,又包括指称动物的“雄”。从语义场的角度对东汉时期的核心概念“男”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非 《社区》2014,(27):62-63
随着国内不少省市“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不少父母急于知道二胎的性别。胎儿性别鉴定在内地不合法,而在香港是合法的;内地堕胎不违法,而香港堕胎是违法的,很多求子心切的父母就通过“寄血验子”,在香港做胎儿性别鉴定,如果不是想要的结果再在内地堕胎。由于内地与香港的法律规定不同,因而产生法律衔接的灰色地带。从而催生了“寄血验子”这一灰色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陈志卫 《社区》2008,(19):27-27
“小巷总理”是对社区居委会主任岗位形象的概括。确实,社区工作纷繁复杂,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小巷总理”这个词既贴切又生动。如何做好“小巷总理”的工作,笔者认为其中有一项不能忽略,那就是“社区资源组织部长”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小山词序》标志着宋代词学寄托观念的产生。它揭示了宋代词学寄托论的基本内涵:一是作者须有难以直言的怨恨和不能直吐的愤懑,而又必须言之吐之,故只能用寄言托意的表现方法;二是词的寄言托意一般采用诗骚以来比兴传统的香草美人题材;三是寄言托意之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其合者”是有特定含义的“寄托”,“其下者”则是一般意义的托物言情。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论文之所以不涉及当代 ,并非“避于恩怨”或“避忌” ,而是因为当代之文“讹”极而不称于“盛德” ,褒之 ,有违本心 ;贬之 ,有损“休明”。论宋而仅“略举大较” ,乃因如此既免陷于两难 ,又有以寄其矫“讹”之意。  相似文献   

7.
《闲情偶寄》评点杜书瀛《结构第一》前言《闲情偶寄》既然是谈“闲情”的“闲书”,则人生中凡“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外而涉及所谓“闲事”、“闲情”者,无论饮食、起居、谈天、说地、游玩、娱乐、颐养、保健、戏曲、音乐、园林、山石、字画、骨董、种花、养鸟、...  相似文献   

8.
“吴中七子”在思想上对清王朝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又深受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与厉鹗等老一辈词人表现出很多不同。在情感内容上,他们的词作缺少樊榭词的悲感情绪和对抗世俗的勇气;艺术风格上,他们的词作多了一些开阔苍凉和浑雄壮阔之风。这种以“格调”入词的作法,一方面淡化了“浙派”的骚雅精神,一方面丰富了“浙派”词的艺术门径。所有这些,既开启了“浙派”词的嬗变之风,又将“浙派”词带向了衰落之途。  相似文献   

9.
“明德”一词始见于先秦文献中,但因强调其伦理内涵而未突出哲学的特质。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从《大学》中重新发掘“明德”,除接续经学家从道德伦理的维度解读“明德”内涵的模式外,在理学的范式下既精致地阐述“明德”须先“为己”,又分别从心、性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明”“明德”的问题。而对“明德”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理学家深化其在理学论域内的哲学内涵,还是他们重构“天下一家”王道理念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在“诗庄词媚”的文学传统中,诗与词界限分明,壁垒森严,诗以言志为主,词以言情为上。晏几道是宋代词坛上一位“工于言情”的著名词人,陈廷焕称小山词“情溢词外”,“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确实,写情之真,言情之妙,是小山词的重要特色和可贵之处。词人不加掩饰,不事雕琢,一片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流泻于纸面,显得淳朴、真挚、深婉。其词既不象柳永词那样“俚俗”与“词语尘下”,又不象其父晏殊词那样充满华贵气象,以其独具的艺术语言,诉说其心灵深处的隐密,吐露其诚挚深婉的真情。整个小山词,就是词人心音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情感轨迹的真实记录,而这当中,痴──则又成为小山词重要的情感特征。小晏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词人。诗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  相似文献   

11.
“出外”是常见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到外地去”,不够准确。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出”意为“到……去”.“外”既指“外地”又指“一定范围以外的地方”。“出外”的准确解释应为“到外面去”。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也有益于汉语词典的编写。  相似文献   

12.
“学”和“问”这两个字,从表面上来看,既不盈寓着耸人听闻的“深意”,又无华丽耀眼的外冠。可是究其实质,这一“学”一“问”却不甚一般。由于古人的卓见,很早就把“学”和“问”放在一起,变成一个词——“学问”。人所共知,这“学问”一词的含意,是专指有知识,有才干而言的。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学”和“问”的辩证关系了。  相似文献   

13.
南宋吴文英《江南好》词“蓉兄梅弟”句,众多词集版本皆作“梅兄蓉弟”,甚至表述次序稍有变化。本文从生长习性、典源等分析,句作“馨兄梅弟”误,当为“梅兄蓉弟”。吴文英“好结梅兄馨弟”句,化用黄庭坚诗意,透露出文人亲近自然、寄情外物之情,其中高洁雅趣,了然可见。在诗词创作中,“梅兄綦弟”已成固定搭配,既简洁凝练、对仗工稳,又...  相似文献   

14.
论李清照词与苏东坡影响──兼论“易安体”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之宗”,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应抒写个人的离愁别恨和身世之感;但南渡后,在现实中备受国破家亡、夫死遭诬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磨难,而在词中自然接受了苏轼豪放词家国精神的影响,创制了她独特的“易安体”,形成其既婉约哀怨又豪放沉郁的统一格调。  相似文献   

15.
唐义 《老友》2012,(4):45-45
如今网络新词频出,那天在报上我看到“拍客”一词,觉得既新鲜又好奇,于是上网查了查。原来,“拍客”不是什么天外来客.也不是对摄影技术高的人群的称呼,它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各类数码设备(如相机、手机或摄像机等)拍摄图像或视频,通过计算机编辑处理后.上传网络并分享、传播影像的人群。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一传输日本一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17.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8.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19.
《童区寄传》是《柳宗元集》中一篇相当重要的作品。长期以来,对于这一作品到底写于何时何地,写的是何地发生的事,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柳集的各种旧版本,原文大都书作“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北宋苏轼据此在《刘丑厮诗》中云:“此可名区寄,追配郴之荛。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可见最古的版本无疑是作“郴州”,那么文章写的当然被理解为在郴州发生的事。又由于郴州地近永州,因而必然又被人理解为作者在永州时作。南宋韩醇首先提出:“其文曰桂部从事为余言之,当在柳州作。”按其语意却是认为写柳州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借助于音和义的结合体一词(字是词的物象符号),再按一定思维方式组成句子来传递信息的。义、音、字可称为语言的小三要素,其中“义”的变化最活跃,呈繁化状态,作为词形的“音”,在声韵调方面虽有分合交叉,而作为符号的字则又呈由古文而篆文而辣楷的简化趋势。因此便形成一音多词(义)、古今音异、一字多义多音等现象。小三要素的这种既统一又各异的现象,必然反映到由它作为材料而构成的句子中。由哺乳至成人学用本民族语言,并运用它来表情达意,尽管人皆能之,但其表达传递的效果却不同。就汉语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汉语言本身的演变规律,可以说呈现出既力求简洁、又必然繁纷,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而繁化的趋势,则是其主流和大势。许慎《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而《辞海》收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