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九八三年八月,《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复旦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讨论会。来自全国的七十名专家、学者聚集复旦大学,在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和黎澍的主持下,遵循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抱着求异存同、探求真理的态度,就近代中国八十年间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内部结构,政治派别及其活动,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在南海U形线内“其他海域”的历史性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于重大历史利益对南海U形线内"附近海域"和"相关海域"外"其他海域"主张历史性权利十分必要。重大历史利益带来的比较优势及其合法性、历史性权利模糊性带来的弹性空间和南海其它周边国家权利主张欠合理性带给中国的优势都让此主张较可行。中国在该海域可考虑: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下,提炼其享有的重大历史利益并整理相关证据;阐明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的内涵;适时正式提出历史性权利主张;统一各种维权执法行动。  相似文献   

4.
试论墨子“兴利除害”的民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为万民兴利除害",他力图匡正社会积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张中,"兼爱"、"尚贤"、"尚同"等主张属于为民兴利,而"非攻"、"非命"、"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属于为民除害。墨子的民生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改善民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经》虽然内容繁富,风格多样,却有"因类相属"的一面,笔者根据"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原则,对"三百篇"的"N比1"结构加以分析归类,从而发现其所具有三种常规的结构形态——"N比1"、"1比N"和"N比1比N"。本文力求抓住这些结构形态的内部规律,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先后经历“求同、完全否定、求同存异、求异求同、求异存同”5个时期,并逐渐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存在系列障碍: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囿于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而过于封闭;水平与层次相对较低等。为此,在未来特色发展的空间拓展上,民族高等教育实践主体需仔细斟酌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剖析,分析了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本质要素,研究了扩大再生产的理论,科学阐述了"求异存同"的内涵,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庄子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道"范畴的建构中,荀子倡"有待"以成"教化"之"道",庄子倡"无待"以成"逍遥"之"道"。本文以释道、体道、存道、明道为观照层面,以"天为"与"人为"、"类"与"游"、"群分"与"自适"、"言教"与"不言"为比较论域,对荀子、庄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9.
神秀及其弟子主张观心看净的渐修禅法,虽正统但活力不足。神秀北宗的发展在经历了"三帝国师"的炽盛局面后,迅速步入"寂寞"之时,这源自其对帝室依赖的背景,以及慧能南宗的兴盛,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源于对长期以来精英知识分子文化传统的纠偏、对"大众"文化的历史考察和积极意义的充分发掘,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和再定义,提出了"文化即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理念,在西方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念及其文化"关键词"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学界及出版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持续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文化观: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即“一和四观”。从习近平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邓小平“和平观”与胡锦涛“和谐观”对习近平的影响、学术界“和”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可简要分析习近平“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性/性别研究已形成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考察其学科建设三方面——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和学位教育——的状况和进程,不难发现,“顶层设计”方式为该领域的形成营造了合适的社会氛围和外部条件,而“摸着石头过河”才是女性/性别研究学科建设的基本之道.这不仅因为该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其研究对象、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均与其他多个领域产生交集;而且因为学术研究在于求实、求是、求真、求新,知识创新就要探索不止;还因为学术共同体的范式和运行机制是在其自主自治的学术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成长之中的女性/性别研究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3.
因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一貌"现象日益严重,"美丽风光"渐行渐远。文章提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广生态住区,尊重人文地脉,应用乡土化设计;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大方向下"求同存异、协调发展、保持特色",力求构建和谐"宜居"新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从外交哲学的视角理解"和谐世界"理念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解释"和谐世界"的内涵.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中国外交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这是外交哲学与外交实践互动的逻辑必然."和谐世界"是和合精神的时代反映,也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一定意义上说 ,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是一个过渡性文本。因此 ,对于研究主体来说 ,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 ,有一种永恒的潜在张力。所以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正是一个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者的天然使命。本文通过文学史的构成、重写文学史从呼唤到实验、回归文本与名著重读、追寻文学史的心灵史意味、倾听民间回声、夹缝时代、世界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意识与学院派批评的建构等多视角阐释 ,申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文学史观念 ,强调文学史家在一定意义上应是思想家 ,他的历史思考应与现实思考水乳交融。而对于文学史研究者来说 ,尊重文本乃是第一要义。因此 ,作为寻求文化现场的文学史研究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代学术代表的乾嘉汉学,每以“实事求是”的治学口号相标榜。以东吴惠氏为代表的吴派汉学和以戴震、凌廷堪为代表的皖派汉学及其后学扬州学派的阮元等学者,各学派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即对汉代学者班固提出的“实事求是”说的阐释和运用是各有侧重的。通过对“实事求是”的不同理解与阐释,乾嘉各学派不仅展现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学面貌,而且也在治学理念上摆脱了宋明理学的框架,建构起新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展现出乾嘉时代新儒学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它来源于中国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政协理论中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以民为本”“协和万邦”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政协应深刻领会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为指导,努力做好政协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地方史和地方志都是记述一个地区历史与现状的史书著述,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之处。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坚持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地方史与地方志反映的主题不同,记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体例结构也不一样,史料取舍和编写组织方式不尽相同。但地方史与地方志的"共性"与"个性"又是相对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地方史志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体例结构和编写风格将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无论是编史,还是修志,都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论布依学     
布依学是一门以单一民族--布依族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初开始,布依学经历了酝酿和萌芽两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末布依学会的成立以及"布依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布依学学科的创立.布依学会作为学术团体所搭建起的学术研究平台,凝聚和整合了布依族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学术活动的开展,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推...  相似文献   

20.
在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语境中,终极实在是宇宙的本体,信仰的源泉,它通过多元文化得以表达,通过不同信仰得以彰显,从而形成了从不同角度折射终极实在的多元的宗教传统和多样化的信仰体系。这些传统和体系呈现出共同的从自我中心向实在中心转变的救赎论结构,展陈出多元的但又是信念上同等有效的渡舟方式。因而,各种宗教本质上都是文化生成物,都有其反映终极实在的有限性,同时,也各有其主体认同的价值合理性和彼此间的平等性。宗教多元主义倡导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在面对当今世界的多重挑战中展现其对话价值和实现人类和平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