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语中,过去式通常都是和一些提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表达过去的动作、情形或状态。但是,过去式不表示过去即表示过去以外的用法在日语中也并不鲜见。本文在对这些不表示过去的用法进行系统地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2.
历史叙述建立在阿伦特的行动政治观之上。与传统"阿基米德"式的理解路径不同的是,它内在于政治领域,通过语言的结构把过去的政治构造成历史故事,由此再现了过去的政治生活。历史叙述是对过去的再现,它崇尚创新,通过扩展性思想,在公开自由的论辩中达成对政治的情境式客观之理解。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是伴随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是在对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比较新的语法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语言研究的崭新视角。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研究应该将形式和意义紧密结合起来。构式语法研究特点使得构式语法对过去无法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也正是构式语法研究的价值所在,但是构式语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时间限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范畴。它与日语"結果"从句的时态密切相关。以前的研究认为,"結果"从句只能使用过去式,与"後(で)""あげく"等从句同类。然而调查显示,该从句的时态形式不只局限于过去式,使用较为复杂。该从句与"後(で)""あげく"等从句并非同类。其时态的使用原理可以从时间限定性和从句连接成分"結果"的语义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构式语法自引入国内后,与汉语研究相结合逐渐成为一个新增长的研究热点。鉴于近十年国内汉语构式研究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文章借助CSSCI数据库,以“构式”或“构式语法”为检索关键词,从理论研究、运用研究和应用研究3个方面考察2010—2019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现状。文章发现近十年国内汉语构式研究与之前相比虽有较快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量化研究、中介语研究成果不多,构式对/构式群取例标准单一等,这些不均衡现象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理论基础,分析作为负反馈形式之一的要求澄清和输出的检验假设功能对动词过去式习得的作用和影响。采用前测—实验—后测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上述两个因素对于过去式习得的影响。结果证明:要求澄清和检验假设功能可以促使学习者修改错误的语法形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控制和掌握已进入他们中介语系统的语法规则,使其中介语系统更加接近目标语,并提高他们习得这一语法规则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究在口语自主式学习中应用语境理论,从而验证了补缺假说的必要性。并根据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进行深入推理,将长期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学习提升到必不可缺的位置,将过去一直归于语言形式补缺的母语迁移转而归于母语语境知识的补缺。这为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式学习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提高大学外语教学及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英语动词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用法更为复杂。就其种类而言,可分为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语四大类。其形式可分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两种,限定形式包括人称、数、时态、语态和语气,非限定形式包括动名词、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和不定式。 绝大多数动词都有三个基本形式:现在式、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式也称动词原形,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多数由原形加词尾-ed构成,这种动词称为规则动词。而有些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构成有其特别的形式,这种动词称为不规则动词。在不规则动词中有些三种形式是相同的,有些后…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习得领域,动词习得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是英语动词过去式的习得机制。Yang提出的规则竞争模型(Rules and Competition Model)和Pinker提出的单词规则模型(Words and Rules Model)是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文章分析了这两个理论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习得机制,比较其异同点,并通过CHILDES语料库中儿童语言习得的真实语料来验证其解释力。结果显示:规则竞争模型更好地解释了输入频率的作用、动词和过去式的相似性和过度规则化错误;而单词竞争模型在解释不规则动词过去式成因方面表现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对《骆驼祥子》中动态助词“着”的英译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动态助词“着”翻译成目的语中一般过去时态,过去进行时态,过去完成时态等的时态,一般过去时态所占比例较大,但其译成未定向式所占比例大于一般过去时态,证明了动态助词“着”不具备表“时”的功能,“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的时间词语上、动词重叠以及特定句式等,且取决于文本的主体时态。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哲学界对认识主体性的讨论多起来,这些讨论有助于克服过去简单化和平面式地研究认识活动,从多层次多跨度揭示认识活动的立体结构。本文就认识主体性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1986年6月,我应日本关西大学之邀,作为交换教授赴该校讲学、研究,使我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极好机会,对日本的中国史研究状况作一番实地考察,这比之过去在国内通过书刊的间接了解要真切多了。我想尽量摈弃教科书式或动态摘译式的介绍,谈谈耳闻目睹的切身感受。然而,来去匆匆,与日本同行的交流探讨不可能一下就进入“深层结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研究中大众的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词,但是过去的研究大多是用演绎推理式的方法,以笼统的方式对所有的受众进行推理假想,没有考虑到主体的差异带来接受的差异.因为消费主体的内部结构、文化趣味、价值观念等将决定主体消费的不同的文化形式.文中试图在梳理大众文化主要脉络的基础上,以特殊人群一暴力犯罪的监狱服刑人员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图识别大众文化的"分类式影响",从而显示大众文化是与既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相关联的,同时希望本文对这类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教育以及今后的重新做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时间观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对于时间有着不同的态度。本文在介绍时间分类的同时,对中美时间行为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圆式的、多向时制社会,而美国则是未来取向的线式的、单向记时制社会。而后从制定时间表、最后期限、守时、预约、等候和排队等方面比较两国的时间差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挖掘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促进两国人们之间更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对水流量标准装置的重力式水源进行了分析。主要就过去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与处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过去时间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过去时间洞察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对过去时间洞察力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提出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维度结构的初步构想: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一个3维度(过去时间认知、过去情绪体验、过去行动)、11因素(过去时间价值评价、过去时间压力评价、过去时间管理评价、沉湎过去、反思过去、正面过去、负面过去、行动目标性、行动计划性、行动守时性、目标合适性)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7.
乡镇政治的研究在村民自治的热闹过去后逐步显露出来,但研究的视野却只局限于改革与设置的具体政策层面,把一个真实的乡镇抛弃了。而《小镇喧嚣》一书则在喧杂声中陡然而出,把一个乡镇场域中所发生的故事,以文学式的描摹与学理性的分析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逻辑,看到了宏大话语背后乡域政治运作的真实,给乡镇政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入声的研究过去基本上着眼于音系内部以语音条件为转移去考察其消变的规律,文章着眼于入声的文白读和入转舒在老中青三代的演变过程,从六个方面论证邯郸方言的入转舒属于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区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关于黄河三角洲文化、移民和经济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果,达成许多共识,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宏大叙事的趋向和粗线条、高度概括性的特点;以后的研究可以借鉴区域社会史的方法,重视具体的、个案式的研究,注重拓宽史料,注重黄河三角洲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过去20余年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反思,对中国文艺在新世纪的发展作可持续发展思考。中国文艺要走积累式发展之路,要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要重视本土艺术资源,要重视文艺家的人格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