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清官形象代表,包公是完美无缺的正义化身,在中国司法文化中,包公早已被神化.然而,如果以元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为样本,在现代法治视野下评判包公,我们会发现不仅《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这位葫芦僧会判葫芦案,身为清官的包公也同样封建迷信十足,他为了所谓的结果正义,在断案中有罪推定,并不惜刑讯逼供,最终导演一场包庇凶犯、枉法裁判的葫芦案.中国司法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清官情节,但司法公正并不仰仗清官,其根植于法治而非人治.  相似文献   

2.
元代清官戏是在元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主要受到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明清以后的清官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仅就元代清官戏的时代特征,从主題、清官形象及清官断案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元杂剧的繁荣时期,有一大批作家(包括一些成就很高的作家)经常以包公故事和水浒故事为题材写作剧木,以至于在元人杂剧中形成了“包公戏”和“水浒戏”两大门类。过去,一些研究元人杂剧的学者大都把包公戏和水浒戏当作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杂剧看待,认为前者属于“清官戏”,虽然肯定它们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提出了许多批评;认为后者属于“反映农民革命”的戏,给予了许多溢美之词,大有拔高之嫌。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两类戏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或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或是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后又有独特的成因。考察现存元代包公 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 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清官情节的文化渊源和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及元杂剧中清官艺术形象,剖析了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时代意蕴,即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吏治的黑暗,权势的肆虐,民怨的沸腾,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原动力,元代杂剧作家的悲恨与幽愤、狂狷与宣泄、忧思与呐喊、求索与抗争的复杂心态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产生的催化剂,一个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朴实练达、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民请命、为民除害而又机智果断的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理想化人物——包拯清官艺术形象是元杂剧中清官情节最生动而鲜明的展现和聚焦。  相似文献   

6.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包公是中国清官文化的符号。清官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无权无势的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清官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封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作为包公戏的开拓人,他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以后的包公戏定下了基调:在题材上注重市民日常生活的开掘,注重描写百姓在权豪恶霸凌辱下的痛苦;在人物塑造上,他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清官能吏的代表人物包公,着力刻画他巧用智谋惩恶扬善;在悲剧审美趣味上,大团圆结局总有一种缺憾,并反映民众一相情愿的天理力量,是一种苦涩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9.
元代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贪官污吏,循私枉法,制造了无数冤狱;"权豪势要"恃强凌弱,为所欲为。当时的百姓就成了直接的受害者。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社会里,人民渴望出现清官为自己伸张正义,惩恶扬善。适应这种需要,元代出现了包公戏。这些包公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愿和爱憎,有着很强的现实精神和人民性,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周易.井》卦的阐释史上,一般都将此卦作政治化、伦理化的解读。《井》卦在阐释者笔下一般具有以下四种象征意义:养而不穷、井有常德、中正高洁、举贤任能。苏轼在《苏氏易传》中对《井》卦的阐释极为独特,其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在士人成为"弃井"之后,如何保持心性修养及独立人格;并且在苏轼以"井"为象的几首诗歌中,"井象"都具有《周易.井》卦的一些寓意。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人格精神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为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精神 ,一为愤懑不平之气所体现出来的依附性人格。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就构成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 ,它是孟子散文气势最根本的内在人格成因。此种悲剧性人格外在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特质、天赋要求与实际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矛盾 ,而背后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人与外在环境冲突的悲剧性“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流行语中的"N"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N”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其用法相当于数词(或数量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通过超常变异的形式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态,体现了“极量”的语义特征,以“N”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语在表述数量多少、级别差异和程度高低时,总是通过现有语言体系中某些词语的“移位”、不同认知范畴符号的“移域”或从不同语言体系引介形成的“占位”来构建新的表述体系,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多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戏剧本质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戏剧结构、戏剧性、戏剧表演体系等具体论述中。该文对戏剧结构学说中的“综合艺术说”、“三位一体说”、“三个圆圈说”等主要观点,戏剧性学说中的“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对话说”、“仪式说”等诸种解释,以及表演体系说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等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进行述评,揭示了戏剧理论界对戏剧本质认识的历程、意义及其局限,指出中国民族戏剧体制对理解戏剧本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唐宋以来的科举制使广大下层士人通过科举而登上仕途 ,社会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富贵易妻的社会现实。早期南戏中的婚变戏以此为题材对负心士子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产生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社会效果。婚变戏的翻案体现了封建社会主流文化与市民文化对这一题材的改造及艺术的提高 ,并形成南戏婚变戏的思想性局限性和艺术性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 ,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形象应有社会基础的支撑 ,可在深层意义上 ,却与形塑者观看异国的方式 (如时间、距离、频次、视角、成见等 )直接相关。形塑者对异国所持的狂热、憎恶或亲善等态度 ,体现在双方关系之中 ,并决定着异国形象的塑造形式 ,被塑造的形象也因而具有置换或偏离现实、具象泛化等多种功能。至于形象学本身 ,则是一门极具扩张潜力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由中古向现代过渡时期是一个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转型问题.中古时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商品经济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困难很多.人们需要认识工场手工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的桥梁作用.每个社会形态都是一个"多维结构",它包括技术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在内.这些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是有主有次、相互联系的.社会技术形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形态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牵涉到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问题.劳动和资产是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于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生产、交往和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体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语言中,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个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通过分析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情感隐喻,说明了情感隐喻的体验性,这也成为体验哲学更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爱情剧、社会及家庭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及公案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反封建、反压迫是杂剧女角的主导精神;在她们身上整体呈现出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勤劳、善良,聪明、美貌,敢于胜利等特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代整个社会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当今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