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2.
法律权利化:权利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从朦胧到觉醒,在法律的本位问题上,权利本位将取代义务本位。权利本位说是从应然性的权利出发,是将“本位”问题置于“形而上”的领域。法律权利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同主体对权利的觉醒造成权利的重新构建,特别是不同人群之间权利的重新配置,这种权利的配置包括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界分,权利总量是一个守恒与动态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郝一丁 《南都学坛》2006,26(6):91-93
私权范围内每个人特定的权利都有着可确定的特定的界限,在界限范围内每个人都有绝对的权利自由,只要每个人在自己的权利界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则不会发生所谓的权利冲突。如今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权利冲突问题”实际上并不能定义为权利冲突现象,而是由于法定权利的边界模糊性及滞后性所造成的两个权利人基于同一事物行使权利时发生的利益冲突现象。由于人们立法经验和语言本身的问题,法定权利是难免会出现边界模糊化的,这是立法的问题,是法治的不完善和公民追求自己的权利的矛盾造成的。权利本身是神圣的、其边界是可以确定也应给予确定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立法、司法解释以及现实论证而得一个适时、明确的权利边界,所谓的权利冲突是完全可以化解的。我们不能因为法定权利边界的暂时模糊而认为权利边界是不可划定的,从而得出权利冲突的必然。划定阶段性权利界限是最有效、最简捷,也最易为群众所接受的一条解决日益涌现的法定权利边界模糊化问题的途径,也是人们充分行使自身权利的必要保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需。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法学解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法学维度看,以人为本暗合了权利本位法律文化的特质.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法律意义上的人,包含了所有抽象的没有任何差别与社会属性的人,不论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种族等.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而不是以人的义务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因为民主社会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且,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律的权利本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权利起源和权利基础的论述、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进行剖析,指出突出法律中权利本性和人文主义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建立我国现代法律的权利本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权利是构建人类社会文明制度的脊梁。解决权利冲突在于寻求和谐平衡点,化解权力与权利的危机则在于守住权利优位的底线。  相似文献   

7.
国家征收、征用权力的行使无需考虑权利人的主观意志,但是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必要构成要件.公共利益概念如何界定?如何避免实践中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名谋商业利益之实的现象?文章以财产权社会化、权利本位、比较法研究等视角,解读公共利益,并且评析民法典草案的相关部分,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诠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质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政府权力行使的根本。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有助于国家在突发事件中积极行使权力,也有助于防止国家滥用权力。总体而言,"以人为本"原则在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已经有了较好的体现。但未来仍需要完善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以使"以人为本"原则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法治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从人的合理需要出发,提高人们的权利观念和法律意识,保障公民公正、平等的自由发展空间。谁要反其道而行之,则必将运用法治的手段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义。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加强公共理念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公共性和公权私用等社会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既为顾客提供最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已日益成为当今商业的服务理念,它不仅成为广大消费者评价商家服务质量的标准,也成为当今商业服务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12.
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民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在列宁对这场改革运动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中,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其改革思想蕴含着丰厚的“民本”特质,这种特质在列宁对改革的动因、目的、标准、主体选择以及政策措施设计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这种精神特质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宗旨的重要泉源。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必须明晰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必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人本管理的显著特点,阐释了实现人本管理的途径和手段。各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均能做到以人为本,进行人本管理,把人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把人的智慧才能全部发挥出来,而不是流于表面,虚张声势,只雷不雨,才会达到管理的目的——效益最大化;才会使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整个社会和谐。这就需要每位管理者、领导者去共同践行和全力实施。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发展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之时对人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审视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相似文献   

17.
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府没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论断应被理解为一个目标而非现实。政府利益是一柄“双刃剑”,其基本利益和角色利益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增进公共利益的前提与基础,其失常利益则冲破了必要的约束和界限,扭曲变形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与个人利益。因此,应该确保政府基本利益和角色利益的实现,遏制失常利益的竞逐,在此基础上处理好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嘉时期湖南溆浦人严如熤所著《苗防备览》,是一部有关“湘西苗疆”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治策方略的私著地方志。全书共八册二十二卷,包含舆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等14门。虽然此书卷帙浩繁,但其内容具体而言可依题名“苗防备览”四字分为三大主题,即:第一,基于作者本人的实地调查与感受,对“苗”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认知与界分;第二,在此基础上对湘黔苗疆历史的梳理与苗疆“防治”对策的张举;第三,也是就是全书的主旨与目的,为“后之有事苗疆者得有稽考,用备采择”的“备览”。  相似文献   

20.
新《环境保护法》即将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这意味着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将获得突破。本文试图结合环境公益诉讼的历史发展结合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初步探讨,以期确定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