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各构成要素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即"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纲要》所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人成功为目标,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倡导"人文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权的人本理念是创新人权理论的关键所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则为人权人本内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人权的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是人权之本,具体的人与社会的人是人权的立足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从人的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发展,人人和谐共处,人人参与人权实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问题的提出首先内含着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对待发展的问题,即关键解决发展的目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旨,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价值观,所以,"以人为本"与马克思有关人本思想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科学发展观主体范式的认知一直集中在对"以人为本"的阐释上,并形成了共识。"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既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以人为本"应落实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范式上。因此,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主体范式是和谐社会范式,和谐社会范式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内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中国化的成果,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和实践的指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总结高校学报的成功之道,指出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学报必须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办刊理念,采取向外开放的办刊方式,实现从"以文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是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想,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与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指导民间外交的"和平共处"理念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再发展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指导"全面公共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在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秉承"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共赢"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7.
罗马私法制度蕴含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理念和意思自治理念等丰富的私法精神。这种私法精神的建立是基于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个体主义"的公民文化及其自然法的思想理念。本文希求通过考察古罗马私法精神的生成路径,达到反思中国现实,培育私法精神以构建现代私法秩序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用哲学的理念把握社会,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等也是一致的。可以说,唯物史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外思想史的"民本"、"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从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深刻阐述以人为本新思想、新观点,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崭新理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试论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中国模式",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主张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贯彻到完善"中国模式"全过程,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理论,可简称为"人本模式论"。进而对构建人本模式的要领作了概括,并着重就构建"人本模式"的首要问题——经济观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问题作了分析,同时简述了人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统一后的德国有意超越其中等国家的国际地位,希望在打造国际政治秩序方面发挥更多的影响力。为了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并且扩大自己的外交活动空间,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声望,德国赋予人权外交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对德国红绿联盟的人权外交研究颇多,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评论也散见于各种报章媒体,但把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放在人权外交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做得比较少。本文在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对人权外交新版本———默克尔价值观外交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对人权外交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我们在同西方国家交往中做到"知己知彼",取得主动。  相似文献   

12.
惠民政策是近些年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政府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其内在依据则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理念有一个形成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必然结果。惠民政策主要有十大方面,其立足点和目标都是急人民所需,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惠民政策是一项历史性和革命性的举措,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着随意性、功利化的不足,应赋予其更多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理论,科学发展观向实践的转化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依赖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为其提供坚实有效的保障。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应以人之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为切入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之维中,针对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与发展权的保障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应强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加强公共服务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以往任何二种价值体系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均蕴涵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当前大力建设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和挖掘以人为本在其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宪法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法官缺少运用宪法的知识和理念,人们对宪法属性认识不够以及司法实务界对相关司法解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我国宪法存在严重的"虚置"问题,公民基本权利也难以保障,这样宪法司法化就势在必行。可喜的是,现有的国际成功经验可借鉴,国内的初步实践也可总结。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权、宪法监督司法化等措施实现宪法司法化,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伦理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在伦理价值取向上,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利益,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五大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统筹观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新的伦理观,它意味着生物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整合.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公正伦理意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普遍实用的生存、发展的伦理信仰和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以期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它强调这里的“人”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弱势群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更应该受到特别关照。强调以人为本首先要注重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其次还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一直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公平。马克思、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公平主要体现在按劳分配原则中 ,但这是平等权利中的不平等 ,认为只有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毛泽东在实践中把避免两极分化作为公平的主要内容 ,贯彻按劳分配有失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新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下 ,把公平归结为有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模式 ,最终归结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学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的内容科学揭示了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具有的神圣权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由的内容在不断增加,人们在不断追求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在寻求一种能够使自己的自由权利不被损坏,并对已经拥有的自由权利进行保护的东西———法律。那么,法律与自由到底谁先产生,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利?怎样制定法律来使人们充分享受自由权利?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寻找到人们对已经取得的自由权利十分珍惜,对已经取得的充分享受的自由进行保护的法律十分亲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